查看原文
其他

建设京津冀美好新农村,这几个方面是重点

赵霞 姜利娜 前线理论圈 2022-07-02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重中之重。目前京津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统筹全局,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立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机制,因地制宜创新治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投融资机制设计,加大激励力度,激发村“两委”的工作积极性。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事关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示要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搞好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为了村庄干净整洁,更是为了降低疾病传播风险,为居民创造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一些涉及农村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将是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

北京科博会:新农村建设展区

京津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总面积近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区域是农村,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京津冀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反映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不同层次,总结京津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经验,对于推进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京津冀三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基本可以得到集中收集处理,随便乱堆的情况基本扭转;生活污水开始朝着管网化治理的方向推进,随意排放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厕所改造持续推进,多数村民家庭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改厕工作;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道路硬化、村庄亮化、环境绿化、村容美化扎实推进。
分省市来看,北京市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更为完备,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走在三省市前列,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正在持续推动。天津市的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活垃圾治理主要采取政府主导模式,生活污水以排放到下水管道为主,厕所改造在持续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方面,蓟州区探索的由妇联组织发起的“美丽庭院”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整治效果。
河北省的硬件设施建设虽有差距但也不断取得新进展,生活垃圾治理主要采取政企合作的模式,生活污水以排放到家中渗井和下水管道为主,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正在持续推进。整体来看,京津冀三省市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广大农村居民的认可。
北京垃圾分类回收设施
京津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问题
垃圾治理方面。聚焦研究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治理面临的问题,其中生活垃圾治理方面主要面临居民随意乱扔垃圾、垃圾产生量大、垃圾收集运输不及时的问题。除了这些共性问题,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异的问题,如部分以乡村旅游、民宿创收的村庄,游客带来了大量的垃圾,给当地生活垃圾治理带来巨大压力;部分规模较大、居住分散的村庄,对村民和保洁员的监督管理困难,生活垃圾治理难度大。
农村建筑垃圾治理方面主要面临如何有效治理的问题。建筑垃圾目前主要由村庄自行选址填埋,但建筑垃圾体量大,且难降解,部分平原地区的村庄已经出现了无处填埋的困境。对于山区、丘陵地区的村庄,将建筑垃圾简易填埋在山沟中,随着填埋量不断增多,后期隐患难以预测,应该引起重视。
农村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堆乱放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多,而村民的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养成垃圾集中处理的习惯;另一方面是部分地区还没有形成严格、有效的监管和激励制度,导致村民主体性难以发挥,村“两委”监管乏力,再加上竞争性的环卫市场还没有形成,进一步弱化了监督管理的作用。目前垃圾治理比较迫切的问题是培养村民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培养壮大环卫市场并有效治理建筑垃圾。
生活污水治理方面。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面临技术和资金问题,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的基本思路还是管道化治理,适宜的处理技术还没有得到推广,但目前的财政资金和村集体收入并不能负担这么巨大的建设投入和运行费用。
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地方顶层设计与村民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一些地方为了争取专项资金,硬上一些项目,却疏于管理,大量设施只能闲置不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多套用城市标准,缺乏技术和成本符合农村地区的治理模式。目前比较迫切的是推广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适合农村地区的治理技术。
厕所改造方面。厕所改造方面主要面临技术适用性、粪污处理适用性、成本适用性、习惯适用性的问题,导致“农村厕所改造不收费,农民还不乐意”并非个例。技术方面存在冬季不能防冻、“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由于使用不当或者质量问题,新改厕所容易出现故障,降低了村民改厕的积极性。
厕所改造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技术支撑不到位,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加上有些村庄对施工质量把关不严,缺乏改厕过程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导致新改厕所质量良莠不齐,村民对使用效果不满意。此外,对改厕的宣传也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户对改厕的重要性认知不够,习惯难以改变,加上怕花钱等原因,不愿意参与改厕。
村容村貌整治方面。村容村貌整治方面主要面临动力不足、资金不够、方向不明的问题。村“两委”作为村容村貌整治的最基层组织者,缺乏整治的积极性;村集体缺乏收入,没有财力支持村庄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另外,地方政府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过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村容村貌整治拆除“危、旧、乱”容易,治出“美、净、绿”难。
村容村貌整治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宣传工作力度不够,村干部存在认知偏差,没有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利于农村长期发展的大事来抓,等靠要思想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欠账多,村“两委”有畏难情绪。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奖惩机制不健全,村“两委”在日常工作中很少、甚至没有召集大家协商村容村貌整治的意识,当下要把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事做起来,需要极大的决心和毅力,村干部容易打退堂鼓,工作难以落实。目前村容村貌整治比较迫切的是加大宣传力度和对村干部的激励力度,调动村“两委”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

全面提升京津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综合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经济状况,把握好整治的广度、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和农民接受度,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忌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
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指挥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一以贯之,坚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解决老百姓最迫切、最关心的事,避免出现管理空挡和重复建设问题。
建立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机制,发挥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体作用。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缺乏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也缺乏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机制和对村民的约束机制。要尽快完善对村民的宣传培训制度、诉求表达制度和违规惩罚制度,充分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村民主体作用。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推广适宜技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垃圾、污水、厕所、村容村貌4个方面的整治逻辑不同,应根据项目实际需求,采取合适的治理模式和适宜的治理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多元共治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村“两委”和村民的比较优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合作共赢。

俯瞰北京农村新变化

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融资机制设计,优化资金投入方式。缺乏资金支持是目前大部分地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问题,有条件的村庄,可以通过“村集体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模式,盘活村庄资源要素,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以融合发展理念扩宽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硬件保障。
加大激励力度,激发村“两委”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监管动力和热情。村“两委”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执行者,激发村“两委”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动力,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运行的重要保障。
试行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强化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推行“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金”的结构报酬制度,加强村干部队伍的培训和管理,乡镇干部包村等,部分地区通过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村“两委”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了村“两委”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监督管理作用。


作者:赵霞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利娜,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2期,原标题“建设京津冀美好新农村”

责任编辑:高斌 

版式: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新媒体矩阵


前线理论圈


前线客户端



东方红啦


中国大学生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