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国的样子”

富而不骄,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意思是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该怎么办的问题。

孔子倡导“富而好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孙子兵法·谋攻》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

司马迁总结诸子百家思想、春秋战国秦汉历史实践,精炼出“非兵不强,非德不昌”八字箴言。

这一系列宝贵思想,使得中国不同于穷兵黩武崛起扩张的西方列强,破除了“国强必霸”发展模式的窠臼,开辟了“富而不骄、强而不霸”的中国式富强之路。

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道路内在的和平基因属性。中华文化是包容性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和为贵”,认为“多样性”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西周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指出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如果所有东西都一样,世界就不再发展了。
《周易》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都在讲“和而不同”是自然之道、君子之德。
人与人相处、国与国相交都要如此,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以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去和谐相处。
所以,中国自古反对霸权、霸道,反对穷兵黩武、对外扩张,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些都是“和而不同”思想在处理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上的运用。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悠久,反对国家之间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主张讲信修睦、礼尚往来,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左传·隐公六年》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是立国的法宝。汉代大儒刘向则告诫世人:“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血液中没有作威作福、称王称霸的基因,更不会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真正的强大,在于规范自我的风度,而非凌驾于人的霸权。
中国深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以自身的强大来赢得彼此尊重、以国家的强盛而有余力回馈他国为荣。
历史上我国曾长期居于亚洲乃至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但从来没有谋求一家独大、天下独霸,从来没有把战争扩张、对外殖民作为立国强国之道,给世界带来的是文化、友谊和财富,而不是战争、杀戮和奴役。
近代以后,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饱受战火蹂躏和列强欺凌的中国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人民对霸权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历史与经验表明,这个世界不会有人真正欢迎霸道的横行,公道才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尤其是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大背景下,各国更需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平等相待、互尊互信。
作为大国、强国,更是要“富而不骄、强而不霸”,摒弃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秉持彼此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中国坚持“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朋友圈”会越来越大,未来发展的前景无限广阔。
中国也将以应有的“大国的样子”,展现更多责任担当,同全球伙伴一起,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行稳致远。


作者:张弛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年5月14日,原标题“富而不骄 强而不霸”

责任编辑:刘卫东

版式: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