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具有深刻启示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要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紧紧扣住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过程;要善于不断吸收和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指导实践过程中丰富完善理论内涵,努力实现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伟大功绩、宝贵经验和实践路向等问题进行了阐释,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的昭示。2021年6月28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盛大举行。戏剧与舞蹈《破晓》,再现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经磨难,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求是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分析和理解中国的实际问题,在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破除机械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或外国现成经验中的有害做法、错误思想观念,切实立足中国实际,处理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百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光辉旗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进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继续推进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新发展。1956年初,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际,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如何选择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为国是论衡的重大问题,认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说,“更要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成为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先导和实践指南。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进程。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图为深圳深南大道的“拓荒牛”雕像(2020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求是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指导思想,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也成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具体实践中拓展和丰富的过程,即在中国的具体环境之下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化”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写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绪论,确定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续写了这篇大文章精彩的篇章。党的十八大后,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中,续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的新篇章,升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境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是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不断解决中国社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阶段的历史性课题和重大的实践问题为基本过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为基础、为特征的,也是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为圭臬的。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是以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为背景的,是围绕中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展开的。
2021年7月7日,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图为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手稿(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牢牢把握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紧紧扣住中国社会历史性转变过程,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砥砺奋进,百年艰辛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也是在解决“中心的”和最大的“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和持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力量,最为深刻地含蕴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最为深刻地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全部过程和各个阶段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的重要根基。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源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转化和创新的过程,是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实现中华思想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我们要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承继遗产,转过来就变为方法,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着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一重要思想,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021年7月17日,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展。图为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上镌刻的毛泽东题词“实事求是”石刻(视觉中国)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说法作出新的理解,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科学表述;“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小康”“小康社会”新概念,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生动表达;儒家思想有“圣人之学,以无我为本,而勇以成之”的说法,习近平总书记以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新阐释,升华了“以无我为本”的思想境界,表明了党的根本宗旨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提出的“实事求是”“小康社会”“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等用语,使得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思想文化精华,结合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百年党史,世纪辉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实际中形成的思想,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内涵、新的概念,升华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和新的形式,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这两个方面,前者以理论运用于实践为过程特征,后者则以实践上升到理论为过程特征;前者呈现为理论指导和运用的过程,后者彰显为理论概括和升华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推进,呈现为螺旋式上升的思想过程,呈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中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辉煌乐章。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制定或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等一系列重要党内法规文件,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求是网)
在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回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这里提到的3个“历史”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立者、主导者和践行者,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理论结晶和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我们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的思想根源,以及未来怎么才能继续成功作出深刻阐释。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要论断的根据所在、意蕴所在和底气所在。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的这一重要论断,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百年辉煌的理论升华,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思想精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发展的实际,审视世界变革风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进程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实现新发展阶段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旗帜和根本指导思想。“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就在于继续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进一步交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出色答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飞跃。
作者:顾海良,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1年第9期,原标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王晓方
版式:小林
图片来源:求是网、视觉中国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