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安归来》:千古名篇“窑洞对”讲了什么?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章伯钧、傅斯年等6人组成国民参政员访问团赴延安。
黄炎培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短短5天的延安之行,对当时年近古稀的黄炎培来说,像一道冲击波,让他对中国的光明前途有了新的信心,人生站上了新起点。
回到重庆之后,黄炎培便立即整理思绪,将5天的经历感受,形成书稿《延安归来》。
站在中华民族历史选择的关口,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全国同胞展示了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风貌。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后所写的《延安归来》一书,记述了“窑洞对”的内容(人民网)
呼唤民主团结之先声
8月7日,《延安归来》由重庆国讯书店出版,重庆南岸润华印书馆印刷,初版2万册。这本74页的小册子,内容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延安归来答客问”,回答了10个重要问题,包括延安之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观感、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
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延安五日所写的日记。
第三部分是作者访问延安有感而作的《自重庆之延安》《延安去》两首诗。
在书中,黄炎培申明“我们不是第三者,不是和事佬,我们也是国民,我们是有主张的”“问题的利害,已经明明白白,更没有怀疑的余地的了。吾人服务,苟利于国,成败应非所计”。其拳拳爱国之情,溢于纸上。
8月9日,《新华日报》在头版上方中央位置刊登新书广告,广告中将《延安归来》概要为《延安五日记》。
这第一版广告标语为“凡是关心团结问题的人士值得一读”。
8月10日,又在头版左上方最醒目的位置刊登广告。第一行便祭出“民主、团结”两大关键词。
这一期的广告标语略有不同,改为:“凡关心民主团结的人士值得一读!”
8月19日,还是在头版,还是在最醒目的左上方,继续刊登广告,广告标语改为宣言:“民主团结赢得了战争,更要赢得和平!”
伴随着《新华日报》强势响亮的推广,几天内,2万册《延安归来》就被抢购一空,成为大后方轰动一时的畅销书。
这本书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黄炎培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作出的正确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毛泽东在窑洞中写作(人民网)
讲述“周期率”之问答
《延安归来》一书,最为后世称道的,就是黄炎培首次向社会公开披露了在延安窑洞中诞生的“历史周期率”之问。
在“延安归来答客问”一节中,详细记述了7月4日下午与毛泽东在窑洞里的一次长谈。
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几天感想怎样?黄炎培引用《左传》《中庸》等典章,提出了“周期率之问”: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从容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历史周期率”之问深深地镌刻在历史年轮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时时自警自省的一面镜子。

作者:李英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2月14日,原标题“《延安归来》:千古名篇‘窑洞对’”

责任编辑:小林

图片来源:人民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