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战陕北这一决定有多重要?

1947年3月,随着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宣告失败,蒋介石开始调集兵力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

3月13日,胡宗南指挥15个旅共14万余人,分兵两路,向延安发起进攻。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在组织军民积极防御,妥善安排好人员、文件、物资等各项工作的情况下,于3月18日晚8时从容有序地撤离延安,开始了1年零5天转战陕北的伟大斗争。

审时度势,撤出延安。

延安作为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全世界闻名的革命圣地,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主动放弃延安、撤出延安,对全党全军上下,感情上一下子接受不了。他们纷纷表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誓死保卫延安。党中央纵观全局,果断地作出撤离延安的决定。

郁郁葱葱的延安市宝塔山(2019年8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新华网)

在撤出延安之前,毛泽东接见参加保卫延安的人民解放军部分领导干部,对他们说: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今天我们放弃延安,就意味着我们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

随后的历史发展,一步步地印证了毛泽东的预言。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1948年4月21日,西北野战军收复了延安。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12月10日,蒋介石逃离大陆,退守台湾。

留在陕北,以身吸敌。为了实施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集中了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等部共计25万人的兵力,从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围攻。我军在边区当时只有约3万人的部队,兵力上装备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形势极其严峻。

1947年3月下旬,党中央从全国的战局考虑,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部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编成中央纵队,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

同时,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决定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后来确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行中央委托的领导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和根据地建设等工作。

不久,又决定成立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担负敌情侦察、后勤保障以及保障全党全军通讯联络畅通等任务。

党中央坚持在陕北与敌人斗争,既鼓舞了全党全军的士气,又挫败了国民党的企图,还可以吸引和消灭大量国民党的兵力,减轻其他解放区的压力。

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党中央在陕北跋山涉水,从一个山村转移到另一个山村,最频繁时,中央纵队在20天内跨靖边、横山、子洲、绥德、米脂、葭县6个县境,住过13个村庄。

当时,中央纵队共有800人,其中警卫部队仅4个连,而在周边不远处追击的国民党军有数万人,可谓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党中央以惊人的毅力和高度的镇定,在陕北不断地与敌人周旋,达到了吸引敌人、调动敌人、消灭敌人的目的。

《转战陕北》 石鲁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微信公众号“国博君”)

指挥高超,大量歼敌。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留在陕北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沉着应对,充分调动敌人,使国民党军频频“武装游行”,疲于奔命,稍有不慎,就被歼灭。

在1947年3月下旬,利用敌人急于寻找主力求战的心理,一面设置疑兵,将胡宗南部董钊第1军5个整编旅引向延安北边的安塞,扑空后垂头丧气地返回延安;一面组织西北野战兵团主力设伏于延安东北的青化砭,将在延安东北警戒策应的胡宗南部第31旅(欠第91团)2900多人一举歼灭,打好了稳定人心的第一战。

4月上中旬,指挥西北野战兵团采用“蘑菇战术”,在瓦窑堡西南50里的羊马河,全歼了胡宗南部135旅4700余人。

5月初,指挥西北野战兵团利用胡宗南部补给基地蟠龙镇空虚之际,果断向蟠龙镇发起猛攻,全歼守军整编167旅等部6700余人,取得了蟠龙镇大捷。这样,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就稳住了陕北的战局。

7月底,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番号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兵团”,简称“西北野战军”。

8月上中旬,先是指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吸引胡宗南部北上,以策应陈谢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8月19日,西北野战军乘钟松率领的整编第36师孤军从榆林南下至沙家店时,先将其分割包围,接着发起全面进攻。

至20日黄昏,胡宗南的三大主力之一整编第36师6000余人被歼灭,彻底改变了陕北战局。

之后,西北野战军大举南下,取得宜川大捷;接着,西北野战军以凌厉攻势,发起黄龙山战役。

1948年3月19日,在撤离延安1周年之际,西北野战军发表公报:撤离延安的1周年间,共歼国民党军99000多人,收复与解放城镇22座。

延安市安塞区化子坪镇张岔村的大棚种植基地(2022年3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网)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陕北山茆沟壑间频繁转移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密切关注着全国范围的战局变化,通过电波,对全国各大战场及时地进行指导、组织和决断。

1947年4月15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给西北野战兵团作出电报指示,为西北战场制定了一系列的作战方针和任务。在西北战场形势好转之后,党中央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山东战场,在指挥华东野战军取得孟良崮战役重大胜利之后,又就山东战场作战方针问题发出指示电,为山东战场作战指明了方向。

从5月初至6月下旬,党中央根据整个战局变化,逐步酝酿并及时作出了由内线作战向外线作战转变的决定。从6月底开始,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长江以北的鄂豫皖地区实施战略展开。

陈赓、谢富治兵团从晋南强渡黄河,出击豫西,在豫陕鄂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在豫皖苏边地区实施战略展开,策应刘邓大军南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以“品”字形阵势配合作战,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

同时,党中央还决定,由许世友、谭振林指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由彭德怀、习仲勋指挥西北野战军,分别在南线的两翼钳制敌人,以策应3支大军的行动。这就逐步形成了三军进击、两翼钳制的战略态势。

指挥如此大规模的人民战争,身处陕北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条件极其艰苦而简陋,在先后两次住了近两个月的王家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挤住在老乡腾出来的两孔半窑洞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是在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

安徽六安:云蒸霞蔚大别山(视觉中国)

统揽全局,高瞻远瞩。身处陕北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紧紧把握革命事业发展脉搏,在指挥各路大军顺利进军的同时,立足全局,放眼长远,组织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就土地改革、整党、整军、财经、统一战线、国统区工作等各方面工作确立了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办法。

随后的历史发展证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研究确定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有力地夯实了取得革命成功的基础,大大加快了革命的进程。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从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有力地从人力、物力方面支援了解放战争。

国统区的工作和解放区的工作遥相呼应,逐步形成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13日在参观陕北杨家沟革命旧址时强调指出:“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在这里就能找到答案。高瞻远瞩啊!毛主席在这里既指挥西北战场,又指挥全国战场,同时考虑的还有新政权建立之后的事。”

一年多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陕北的山茆沟岔间,指挥着全国各路大军奋勇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为了能够更方便地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党中央决定离开陕北,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前往华北与中央工委会合。

由此,战略决战的大幕徐徐拉开。


作者:仲平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4月4日,原标题“在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纪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75周年”

责任编辑:小林

图片来源:新华网、微信公众号“国博君”、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