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了三苏祠,了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情况。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老城区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在原址重建。
三苏祠主要由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等构成三进四合院,占地106亩,是蜀中久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
三苏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记者齐涛拍摄(央视新闻)
俯瞰三苏祠,记者齐涛拍摄(央视新闻)
步入三苏祠院内,两棵600多年的银杏树和一棵千年老榕树依然在萌发新枝。祠内保存很多清代建筑,园林中的东坡盘陀像颇具豪放之气。三苏祠内保存了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收藏了上万件文物和文献资料。眉山的文化盛于宋代,在“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父子占了三席,尤以苏东坡成就最高——其诗题材广泛,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挥洒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人们喜爱苏东坡,不仅在于他艺术成就之高,更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苏东坡名句。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等。
在20世纪90年代的《从政杂谈》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了苏轼的名言“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以此强调“青年干部要不为一时议论所动,不为一时扬抑所惑”。
从苏轼十岁开始,苏洵在结束云游后就亲自教导两个儿子读书。他把全部寄托都放在两个儿子身上,给他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书籍。苏辙在《藏书室记》中这样描述父亲:“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苏洵还把苏家的南轩命名为“来凤轩”,作为儿子的书房。多年后,苏轼梦回老宅读书的南轩:“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
来凤轩,记者李晓周拍摄(央视新闻)
苏轼小时候还曾在苏家后院挖出一方砚台石。父亲苏洵认为此石“是天砚也”,于是凿磨了砚池,交代儿子好好爱护。苏轼后来在砚的背面刻“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时刻提醒自己。这方砚台也成为了传家宝。苏家家教甚严。在海南流放时,苏轼还梦到被父亲提问背诵《春秋》,结果从梦中惊醒,“犹如挂钩鱼”。两个儿子的启蒙教育,倾注了整个苏家的心血。如今,三苏祠里专门陈列的家训家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更多的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眉山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2013年“4·20”芦山地震,三苏祠严重受损,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灾后恢复重建首批重点项目、实施文物古建筑本体维修等7个项目。原汁原味的修复保持了古祠原有风貌。2014年底建成的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陆地和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公园里老泉桥、醉月桥等13座桥的名称,皆来自“三苏”生平故事或文学创作。2017年7月四川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评选出苏东坡等首批四川历史名人10人向社会公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三苏祠内的展陈品(央视新闻)
苏东坡的影响力还遍及世界,他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常常被很多海外华侨华人思念祖国时引用。2018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三苏祠文化遗产保护荣誉证书,肯定三苏祠在世界范围内弘扬中国文化所作出的贡献。2019年9月《眉山市三苏遗址遗迹保护条例》施行,遗址遗迹按照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实行分层次保护。如今的三苏祠,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是研究三苏及三苏文化的重要场所。
图文综合自新华网、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林苗苗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