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大历史观角度,看第三个历史决议

通过运用大历史观来审视事件的历史脉络,分析历史的本来面目,可以总结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预测历史发展的大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对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我们也可以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深意。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人民网)
通常我们说的大历史观,包含了认识分析历史的三个维度。
其一是纵向的时间维度,即从历史的长时段来认识和分析历史。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了历史三段论理论,即人类历史发展可以分为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长时段对应的要素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对历史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说:“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的影响经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所以,以长时段来观察和叙述历史,认识和分析历史,更能够把握历史的真正决定因素,把握历史的规律性。
其二是横向的空间维度,即以历史的宽视野来认识和分析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通过历史的宽视野,对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科学判断,从而明确历史发展的世界大趋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这是我们党一直以来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方法。
其三是整体的价值维度,即注重把握历史的重大意义。重大意义内在于历史当中,需要通过历史的叙述和书写,不断发掘、申明并发扬光大。
长时段、宽视野,都是大历史观所运用的方法论,而把握历史的意义才是大历史观的真正落脚点。所以,我们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把握决议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2021年11月6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归义镇,民居、田园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乡村画卷(人民网)
深刻认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回顾、对历史成就的梳理,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此伟大主题提供不同的历史条件。通过长时段、宽视野的大历史梳理,我们能够真正明晰这一伟大主题的真正内涵。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5000年中华文明史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就能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民族复兴最根本的是文明复兴,和谐共处、天下大同的包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底色,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绝不同于西方国家当年实行殖民侵略的帝国主义,也不同于其当下的霸权主义,而是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前提的。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180余年近代历史中,我们就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这一伟大主题所完成的历史性条件。
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之所以一直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就是因为旧中国的局面如“一盘散沙”。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人缺少合群之德,所以如一盘散沙。
后来孙中山先生多次强调中国虽有四万万人之众,但等于一盘散沙。“一盘散沙”既指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层面,中央权威丧失、地方割据、分散化的社会宗族势力,也指精神层面消极被动、欠缺公共意识。清末严复曾感叹:“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这些因素严重妨碍中国转型成为强大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通过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强大的组织力严明的纪律保障以及精神谱系的感召,中国共产党成功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使中华民族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的真正内涵,也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的重要视角。
只有深刻认识这个伟大主题,我们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对自己的定位;才能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2021年5月15日,陕西延安,游客在杨家岭革命旧址参观(人民网)

深刻认识《决议》提出的“十个坚持”
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以大历史的视野全面总结重大成就背后的成功经验,并将之提炼、升华到理论的原理性高度,然后以此理论来指导未来新的实践。“十个坚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理论创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总结党史历史经验、开辟新的前进道路的高度理论自觉。
“十个坚持”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统一体,是党对百年奋斗历史的规律性、原理性总结,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它深刻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
同时,它也是开创未来的科学指引和基本遵循,为我们提供了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律依据,提供了应对新的重大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
2022年1月28日,中欧班列X8086/5次列车驶出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这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的第5万列列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白桂斌 摄(人民网)
深刻认识《决议》提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决议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从大历史观认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所得出的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
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领导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回顾党的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每一次重大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正是因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充分体现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迈向新的历史征程,我们要更加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确立”真正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朝着新的伟大目标勇毅前行。

作者:张立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6月24日,原标题“从大历史观角度把握《决议》蕴含的历史深意”

责任编辑: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