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千多年前蓟城的选址,经金、元、明、清各代的赓续,北京城址一直在永定河的冲积扇上,正是永定河水哺育滋养了北京城,可以说没有永定河就没有北京城。
水是城市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既可以用于防御,更是出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水被称为城市的命脉。在北京城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各个时期修建了不同的水利工程,用于城市建设。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引永定河灌溉的水利工程是三国魏晋时期修建的戾陵遏和车箱渠。古人在㶟水(永定河秦汉至北朝时期称㶟水)之上建大坝,用于蓄水,这条拦河大坝就是戾陵遏,然后设置水闸,借用古高梁河道开凿车箱渠连通㶟水。遇到洪灾,戾陵遏蓄水防洪,分泄之水灌溉下游农田,蓟城的繁华与永定河水利工程的修建不无关系。戾陵遏和车箱渠是由刘馥、刘靖、刘弘祖孙三代完成的,留下了水利史上的一段佳话。
北京永定河畔石景山金阁寺塔(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永定河流域还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木材和木料。民间谚语称“大都出,西山兀”,说的是规模宏伟的元大都建立起来,西山的植被却遭到了极大破坏,以致于只见山不见树了。历史上永定河流域的森林植被相当丰茂,流传至今的《卢沟运筏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描述的是元代为修建都城,在永定河上游砍伐森林,顺水漂流至卢沟桥渡口,再转运至大都的情景。但由于历代无休止无节制地砍伐,至明清时期,永定河中、上游的森林已经大量减少。除了修建都城,建筑民宅、寺庙、居家的日常用柴、军事造船、水利工程无不需用大量的木材,历史上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所耗费的大量木材,很多都是取之于永定河流域。永定河流域古代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地表之下则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北京地区使用煤炭兴起于汉,至明清则呈现规模化。明朝宦官专权,设有二十四衙门,其中惜薪司就是专管皇家煤炭供应的,主管太监据此牟利,为十足的肥差。天启年间,大学士杨涟弹劾权阉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名,第十五条即开采煤矿获利,可见数额不可小觑。清代继续开采京西煤矿,乾隆帝到碧云寺礼佛,见池水干涸,问其缘由,寺中和尚告知为和珅家奴开挖煤矿,引水分流所致。乾隆帝听后动怒,申饬和珅并将其家奴下狱问罪。这些故事侧面反映出永定河流域煤炭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为北京城提供能源支持。
北京永定河峡谷(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
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后,人口激增,为满足都城的粮食物资需求,永定河的漕运功能被大大扩充了。世人较为熟知的京城漕运水道有永济渠、通济渠、北运河等,基本用于与南方各地的经济交流与沟通。其实历史上还存有一条通向东北的漕运水道,鲜有人知,它就是萧太后运粮河。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小名燕燕,因民间戏曲《杨家将》称她为萧太后,广为人知。她是辽朝的一位政治家,把控朝政多年,曾两胜宋朝,与宋签订了澶渊之盟。萧太后运粮河开凿于执政早期,正值辽国进兵中原、开疆拓土之际,修建这条河道的目的是为契丹南下输送粮草,为辽南京城(北京)提供军事、民用各项物资。萧太后运粮河主要借用了古永定河河道,源头主要为高梁河南支,经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向东南至陶然亭湖、龙潭湖、十里河,然后向通州,接潞河,再往东经香河、宝坻入海,通往辽东。萧太后运粮河的开挖,促进了辽宋之间的商业往来和发展,推动了辽朝南京城的崛起。北京城的建立发展离不开永定河的哺育与滋养,来自永定河的水源、灌溉、漕运、能源无一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永定河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见证了北京城的成长壮大。北京城历史悠久,纵观其城市发展演变史,不难发现水系与城市之间的密切联系。水系与城市深度融合,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深深影响城市风貌和文化积淀。金朝定都中都后,大力开发永定河水系的平原故道、池塘湖泊、分支河流,营造了诸多建筑,供皇家享用。经金朝五世皇帝营建,终于形成了清水院(大觉寺)、香水院(法云寺)、灵水院(栖隐寺)、泉水院(玉泉山芙蓉殿)、潭水院(香山寺)、圣水院(黄普寺)、双水院(双泉寺)及金水院(金仙庵)等久负盛名的“西山八院”,其中西山玉泉山泉水成为重要用水来源,而玉泉山水的主要来源正是永定河河水在此段河道的渗透补给。
水系影响城市文化可以从北京地名中得到印证,积水潭、什刹海、海子、高梁桥、清河、卢沟桥无疑都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据统计,北京以水命名的街道和胡同就有三百多条。一些典故俗语也印证了水与北京城市的交融,民间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的说法,这里的“什刹海”应是指积水潭,说明积水潭在北京建城史上的地位。在众多地名典故中,慈禧水道比较能够反映明清以来西山水系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清朝皇帝办公并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以雍正皇帝为例,在位11年,于圆明园居住了2314天,平均每年210天之多,可知雍正帝偏爱在皇家园林治国理政。晚清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7年之久,同样不习惯于紫禁城的高墙大院,钟情于颐和园,经常往返于颐和园与紫禁城。慈禧太后去颐和园爱走水路,京城专门形成了一道风景——慈禧水道。这条河道大约长9公里,串联了动物园、紫竹院和颐和园。乾隆年间,这条河道是乾隆帝去万寿山向母亲祝寿的御用河道,慈禧太后将此河道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般情况下,慈禧太后在今天动物园北侧长河附近的倚虹堂码头登船,随行的有皇帝、阿哥、格格等人,游船经过五塔寺,穿过白石桥,继续西行到达紫竹院。长河两岸柳枝飘逸,婀娜摇摆,轻抚水面,著名的长河观柳景区也就在此。过了长河观柳景区,游船来到紫御湾码头,由于颐和园昆明湖水位高于长河,在这里要换船。往西行,就到了万寿寺。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称,慈禧太后一般到了这里会拈香礼佛,吃点点心后再次上船。再往前行就到了长河与昆明湖的交接点——京城有名的罗锅桥,也称绣漪桥,之后进入昆明湖,来到皇家园林颐和园。游船在玉澜堂码头停泊,慈禧太后一行人上岸游园赏花。慈禧水道连接紫禁城与西山,途经的景点很多,如有乾隆帝御制诗所赞的八景:长河泛舟、绣漪画境、龙凤呈祥、景明夕照、西堤观桥、玉峰塔影、长虹引练、云外天香。除了“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秀美景色外,还保留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走过这条水路留下的人文趣事,“一条慈禧水道,半部清朝历史”讲述的就是水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
卢沟桥(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
永定河流域地名是北京城的文化标志,同时作为具有多个名称的永定河本身,其名字的变更也反映了历代北京城的环境变化。永定河的名称形成于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直隶巡抚于成龙修筑南北坝堤八十余里,康熙帝“赐名永定”是针对旧名“无定河”而来。在此之前,永定河在历史上还被称为清水河、桑干河、卢沟河、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从变动的名称中,亦可看到永定河水质变化史,魏晋时期称之为“清水河”显然说明永定河河水清澈。到了宋辽时期称之为桑干河,也称卢沟河,“燕人谓黑为卢”,可知河水变了颜色。到了元明时期,永定河又被称为小黄河、浑河,其内涵不言而喻。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正是它为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水源、木材、能源,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见证了北京城的成长壮大。今天,北京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北京城和这条大河的故事将一直讲述下去。
作者:张建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家治理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文章节选自《前线》杂志2022年第7期,原标题“水清木华润京城——永定河与北京城市发展”
版式:林苗苗
责任编辑:金蕾蕾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国资京京”、视觉中国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