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战略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法。新时代战略思维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和重要的实践价值:勇于直面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并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在系统联系中,综合集成、趋于有序的平衡思维,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平衡统一;在因应局势变化中,因时因地制宜,相机抉择,体现战略思维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中寻求适度;在实践中努力培塑战略思维的自觉性等。
战略思维作为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一种主体意识,但又非随心所欲的结果,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理性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将战略目标与战略路径结合起来,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思想方法又是工作方法。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加强新时代战略思维研究,促进战略思维能力提升,需要从理论上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把握战略思维的规律性特征。这对于驾驭国内外复杂局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伴随其发展的全过程。“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战略思维是客观矛盾反映在人的大脑中的思想观念运动。对客观主要矛盾的准确认识与否,决定了战略决策是否得当。因此,勇于直面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并在解决矛盾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是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则遭受挫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分析和总结了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抓住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带动全局工作的历史经验。可见,在复杂矛盾运动中,抓住主要矛盾即紧紧抓住主要问题,不仅是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特征,也是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领导方法。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我国发展的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我们必须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事物运动规律,抓住“牛鼻子”“衣领子”,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新发展理念,正是我们党运用战略思维分析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成果。当前,要特别关注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些是关系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五个问题,能够为做好当下和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科学指引。这种基于战略思维对我国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抓主要矛盾的基本方法论。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不论是物与物、人与人还是人与物之间,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物无孤立之理”“万物一体”,中国先哲很早就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系统是普遍联系的一种状态,并且围绕着综合集成形成的平衡轨迹,不停地进行往复运动。在系统运动过程中,系统的结构、功能、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总体上最终是趋于平衡的变化。系统趋于平衡的运动,形成了事物的序,这是系统中各种矛盾各种“系统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系统存在的重要方式。战略思维作为一个思维系统,同样具有严密的整体性、有序性和自身平衡运动轨迹,其形成、发展是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不断演化的系统平衡运动,突出表现为平衡思维。平衡思维是一种动态的、注重事物相互联系的、规避极端状态的思维方式。在平衡和不平衡之间,普遍存在着再平衡的现实。平衡与不平衡是当下存在的,是暂时的,是必定要发展变化的;再平衡是一种合乎必然性的现实,是合理的,是终究要产生的,是普遍地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战略思维更多地以平衡思维形式呈现出来。综合集成、趋于有序的平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战略思维方法,鲜明地体现了战略思维的规律性特征,是从平衡的角度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在思维过程中运用平衡规律,把事物的平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形成以平衡既为动因又为目的的思维方法。可见,在物体系统和相应思维系统中,战略思维呈现了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综合的平衡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立足现实需要,掌握全局,综合分析,抽丝剥茧,由繁至简,紧紧把握代表系统的序的平衡轨迹,激发灵魂深处的思想革命,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作出体现事物运动规律性的战略判断和决策。河北塞罕坝林场经过三代人的接续奋斗,创造了由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人工绿海的人间奇迹,蕴含着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始终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思维。近年来,我国生态治理战略和治理理念从资源培育利用向生态保护优先转变,从零散、抢救性保护向全面、系统性保护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规律。这表明,我们党认识并把握了战略思维这种综合集成、趋于平衡的规律性特征。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是国际社会发展由不平衡向再平衡运动的现实表现。在社会大变革、大调整的运动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必然要实现的,而且必定对世界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世界上各种事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战略思维始终坚持以变化的局势、情况为出发点。不断变化的新的实践,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相机抉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治。“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特别是随着世界大变局的深刻演变,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前进道路上存在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需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增强对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判断,提升风险管理与危机处理能力。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因应局势变化相机抉择、因时因地制宜作为先进政党的重要思想方法,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说明,因应局势变化相机抉择,因时因地认识中国的社会实际,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因应局势变化相机抉择的战略思维,注重在动态中协调各部分的关系,既战略创新又战略守正,既战略前进又战略防御。不但战术途径是灵活的,而且战略目标在确保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也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和体现了事物变化的规律。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变与不变的结合中,我们党因应时局变化提出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这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因应局势变化、相机抉择的规律性特征,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既有一定的质又有一定的量,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中。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所规定的量的幅度、范围和限度。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度作为一种研究数量化计衡的科学方法,可表现为检测的数值或区间,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体现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联系。万事有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既要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战略思维从根本上就是要寻求一种利弊权衡的适度,寻求事物客观存在的不可替代的度的作用,寻求度的约束,推崇事物的动态稳定,分析事物变化的区间和拐点或临界点。为了获得这种度,往往需要借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质和量以及二者相统一的度的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深刻地认识事物、有效地改造事物、合理地利用事物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寻求适度的过程,也是战略思维规律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就在于建立和完善人机互动的战略分析机制。把人的主动性和先进技术的优越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开展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活动,从而促进战略逻辑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在事物运动构成的系统中,度的约束,仅靠个人的洞察和悟性是不够的,往往需要通过建立模型来实现。比如在社会经济系统,通过系统建模,可以对实体系统进行近似描述和分析,从而找到度的约束条件。这种互动战略分析机制,通过以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人为主的分析方式,开展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的综合集成,可以获得有广度的信息、有深度的知识、有高度的智慧,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新思维、新智能、新手段,对防范系统性风险与危机处理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战略思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工作中增长战略智慧,增强战略思维自觉性,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把提高各级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看作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增强战略思维自觉性,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需要出发,科学分析形势,搞好调查研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着眼大局和长远思考问题,始终以大局利益为重,既高瞻远瞩作出战略决策,又善于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谋划工作。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任务重、涉及各个系统和方方面面,更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我们要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的“十个明确”“五条历史意义”“十条历史经验”等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为指导,锚定战略目标,坚持综合集成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使各项举措更加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作者:邹安乐,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2年第9期,原标题“科学把握战略思维的哲学意蕴”
版式:刘卫东
责任编辑:梁齐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