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以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
淮海战役我军以60万的兵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我军以少胜多的一场决战。
运筹帷幄 灵活机动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自山东省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
面对强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扩大战役规模,将原来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部署(小淮海)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的淮海大战。
为了歼敌主力于淮河、长江以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组织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力求既不让国民党军跑掉,又不让分散之敌靠拢集中,采取分批歼敌方针。
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中原野战军主要目标是歼灭黄维兵团;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又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歼灭杜聿明集团。
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领导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转换交替运动战、阵地战、村落攻坚战,以猛攻为主,大胆穿插、迂回、追击、分割、包围对付运动之敌,以稳扎稳打、逐次歼灭对付集中固守之敌,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应把政治攻势当作军事进攻一样”的重要指示,适时策动敌军起义。华东野战军前委派员协助中共特别党员、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使我军无阻直插徐州近郊,切断了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完成了对黄百韬兵团的合围;在战役第二阶段,总前委指示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八十五军第一一〇师少将师长廖运周率部起义,使黄维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失败。
一往无前 极限挑战
在淮海战役中,面对兵力和武器都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我军广大指战员凭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敌人比拼意志,挑战极限,与时间赛跑。
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把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圩地区。在阻止邱清泉和李弥兵团解围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中,第十纵队用2个师抵挡了敌人6个师分3路多批次进攻。第八十二团第一营三连打得只剩下十几个人,坚守阵地一整天,毙伤敌军600余人,阻挡了敌军援军的步伐。
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的主要目标是黄维兵团。该兵团是蒋介石的精锐兵团之一。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役中,以大王庄之战最为惨烈,双方在24小时内向这里投入了7个主力团进行厮杀,付出了5000人的伤亡代价。在12月10日大王庄战斗的最后关头,华野七十四师孔金胜排长率领全排战士连续打退敌人4次进攻。战斗中,孔金胜腹部受伤,他把肠子推入腹中,左手捂着伤口,右手操起铁锨砍杀敌人直至牺牲。
战役第三阶段,华东野战军向杜聿明集团发起猛攻。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的勇士搭乘缴获的汽车追击突围逃跑的坦克,缴获4辆坦克,击毙国民党军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邱清泉。特种兵纵队骑兵团飞马追击逃跑的6辆坦克,马不停蹄,追踪百余里,将6辆坦克俘获,创造了骑兵追坦克的奇迹。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5.5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在三大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歼敌数量最多。
淮海战役前线总指挥委员会委员合影(人民网)
踊跃支前 坚强后盾
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把战争的伟力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党的土地改革政策,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的封建土地关系,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和支援战争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关于“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仅山东省就有16.8万青壮年入伍。广大的民兵担负着护送物资、保护交通、维护治安、保护生产、捕捉散兵、看押俘虏等任务,积极配合解放军作战。
解放区的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支援解放军作战。支前民工来自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省份,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忍着风雪饥寒,长途跋涉,车轮滚滚,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
为支援淮海战役,人民群众出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担子35.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00余艘,汽车257辆,向前线运输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送了11万名伤员。陈毅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的经验时,盛赞人民支前的作用,他形象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我军以少胜多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对这场战役,习近平总书记作过深刻总结。他说,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文章摘自《习近平讲党史故事》;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责任编辑:林苗苗
图片来源:求是网、人民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