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三大贡献
摘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化方向,丰富和发展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实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公平正义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指明了实现生态共享的方向,丰富和发展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规定。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且将生态文明确立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022年12月2日,长江三峡西陵峡里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链子崖村,刚完成水泥硬化的乡村公路穿行在美丽的峡江风景之中。近年来,秭归县抓紧对原来要攀着链子才能上山的链子崖村修公路,同时还修了崖上步游栈道和观景平台,从而带动了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郑坤摄(人民图片网)
对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论断的贡献
从根本上来看,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以可持续方式促进生产力高速发展。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规定。
实践表明,没有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念,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化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才能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要在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资本主义在极大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科学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中,在科学思考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财富源泉的思想,而且提出了自然生产力的概念。自然界提供生产力的各种构成要素,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效率和水平。如同社会生产力一样,自然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我国不少地方出现了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填湖造地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随着温饱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产力概念。绿水青山不仅蕴含着生态价值,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而且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具有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方式,可以发挥绿水青山的综合效益,夯实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基础。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技进步能极大地提高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化学的每一个进步……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须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从一度被视为废物的煤焦油中提炼媒介染料茜素这一事例,就涉及生产力发展绿色化趋势的问题。
近年来,黔西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四好农村公路、通村公路建设,着力构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农村交通网络布局,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和特色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史开心摄(人民图片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以生物和环境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科技进步绿色化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化。
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和特征,提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大力构建和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新型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友好型产业。
绿色化生产力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的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只有在注重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促进生产力的绿色化发展,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内容。
面向未来,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样,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本质的伟大实践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对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论断的贡献
尽管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资本积累加剧了两极分化,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规定。除了社会制度因素之外,贫困和两极分化主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与生态环境状况紧密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就为实现生态环境方面的公平正义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在原始社会中,土地和林地等自然资源是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财富,但随着原始共同体的解体,土地和林地成为私有财产,劳苦大众到林地当中捡拾枯枝落叶的行为被统治阶级看作是“盗窃”行为而加以审判。对此,年轻的马克思坚决主张捍卫劳苦大众的资源权益。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态恶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的贫困问题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特征。这也是世界反贫困面临的共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党提出生态脱贫的方略。这一反贫困方略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就贫困地区来说,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发展以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少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搞绿色种养,找到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经济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路子,正所谓思路一变天地宽。”其实,不仅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而且穷山恶水也可以变为金山银山。
例如,山西省右玉县的绿化面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0.26%,坚持植树造林70余年,该县基本上实现了全域绿化,并于2018年成为山西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之一。可以说,将荒漠变为绿洲是右玉县摆脱贫困的重要法宝。
就整个社会来说,可以通过支持贫困地区推行绿色发展的方式摆脱贫困。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推出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创新举措。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补偿脱贫就是生态脱贫的典型举措。“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
比如,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从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中拿出一点,作为他们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按照这一政策,我国有110多万贫困群众当上生态护林员。
我国实施生态脱贫方略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是我国反贫困的重要创新举措,助推实现消灭绝对贫困的目标,缩小了社会经济差距,为世界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第二,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通过在贫困地区推动绿色发展,助推实现了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公平配置,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因此,生态脱贫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创新之举,是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的创新之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顾眼前利益,好处为资本家所有,环境污染的代价却由社会大众所承受,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年轻的恩格斯指出,由于空气污浊、污水横行、人员密集、空间狭窄,导致工人居住区成为流行病菌繁殖的高发地区。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环境污染不是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中国,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突出短板、影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问题。现在,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构成方面。
因此,我们“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实现公平正义以缩小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享用方面的差距。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也有所表现。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由此导致在生态产品享用上和生态服务提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这不仅影响着生态环境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且影响着社会经济公平正义的实现。
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坚持将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统一起来,坚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通过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我们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通过促进区域绿色协调发展,我们有效缩小了区域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通过采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我们有效缩小了流域范围内部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通过统筹陆海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有效缩小了海域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差距。
实践证明,我国通过实施生态脱贫和绿色协调发展等措施,不仅有效缩小了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单元之间在生态产品享用和生态服务上的差距,也助推缩小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协调发展思想的同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内容。面向未来,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进一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实现城乡绿色融合发展、区域绿色协调发展。
2022年12月7日,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拍摄的冰挂彩虹景观。大雪时节,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位于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冰挂景观,层层叠叠的冰挂与瀑布上空飞舞的彩虹交相辉映,景色壮美。吕桂明摄(人民图片网)
对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论断的贡献
资本主义在生产力高速发展基础上创造的庞大财富为资本家独自占有和享有,资本主义的富裕是少数人的富裕。与之不同,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多数人的富裕,是共同富裕。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要求和最高规定。
共同富裕包括生态产品分配和生态服务提供上的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的科学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就是要实现生态共享,这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扩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
面对生态危机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资本主义通过生态现代化等方式转型成为生态资本主义,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公平配置问题。美国发生的环境正义运动就是因为将垃圾处理工厂修建在有色人种社区的不公正行为引起的。在资本对外扩张中,资本主义大肆掠夺世界资源、转移环境污染、破坏全球生态、推诿气候责任,堕落为生态帝国主义。这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反生态反人性的弊端。
生态资本主义仍然坚持以资本为中心,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则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必须将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文化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净土的需要,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
生态资本主义仍然坚持不平等发展和不平衡发展,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则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坚持生态共享。大自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谁也没有权力独自占有大自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私有财产。“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最初的占有土地,少数人垄断土地,所有其他的人都被剥夺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就不道德来说,丝毫也不逊于后来的土地出卖。”
只有坚持这一点,才能确保公平正义。否则,充其量只有形式的公平正义,而无实质的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将“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作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我们要坚持创新产权制度,落实所有权,科学区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利和管理者权力,合理划分中央地方事权和监管职责,为切实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和共同奉献才能谈得上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只有每一个人都自觉地积极地创造性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优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我们才能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对于各级党政部门和党政干部来说,要为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建设创造条件,要善于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造福群众。
生态共享不仅是共同富裕和共享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共同富裕论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贡献。我们要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自信和自觉,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2年第12期,原标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版式:刘卫东
责任编辑:陈宁
图片来源:人民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