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善待“牢骚话”

牢骚话,多指表达不满的话,话里虽然带着明显的情绪,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心真实的想法。

领导干部应当善待群众的“牢骚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如果只爱听好话不爱听“牢骚话”,对“牢骚话”嗤之以鼻甚至迎头痛击,那么一些问题就会被掩盖,自己也会失去许多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任弼时同志就是一个听得进并且善于听“牢骚话”的人。

延安时期,一次一位同志同任弼时谈起边区机关和部队中的缺点,任弼时一言不发地倾听着。当这位同志谈完后,任弼时一条一条分析,这位同志才发现,原来任弼时知道得更多。

后来这位同志感慨地回忆说,“他如此倾听”是“为着不愿打断下面同志提意见的热忱”,是“希望从一百句话中听到一两句有用的话”。

许多时候,“牢骚话”虽然不那么好听,有的可能还比较刺耳,但其中有基层实情,有群众期待,是领导干部了解真实情况的有效途径。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对待“牢骚话”,体现着胸襟气度、处事能力和领导水平。

从“牢骚话”中察实情。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才知道。一项决策是否科学,一项工作落实是否到位,群众最有发言权。

从某种程度上讲,“牢骚话”是群众表达个人意见的一种直接方式,包含着群众的诉求,也会触及存在的问题。

因此,领导干部要敞开心胸,善于品味“牢骚话”,从中掌握工作的得失。

从“牢骚话”中寻良策。古人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牢骚话”虽带有一定偏激成分,但其中也不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方妙计。

领导干部在推动工作、安排任务的过程中,要通过不同途径多听听群众意见,在深入分析、仔细梳理的基础上,把带有牢骚、讥讽的成分过滤掉,吸收其中有益的“养分”为己所用。

听者越是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牢骚话”中的有益成分就会越多,直至说者不再发牢骚,变怨声指责为建言献策。

从“牢骚话”中自觉受监督。一些群众说“牢骚话”,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所提意见得不到重视,或者提意见之后得到的反馈令他们不满意。

直面“牢骚话”,实际上要求领导干部把自己摆在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的位置上。

当然,对于那些偏离事实的、故意发泄怨气的“牢骚话”,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加以引导,对于一些造谣诽谤的言论,更要坚决制止、坚决斗争。

但是,对于那些确实因为决策不科学、管理不规范、关心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引起的“牢骚话”,则要诚恳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迅速整改落实相关工作,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

作者:徐金富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2022年12月20日;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责任编辑:刘卫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