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讷言敏行的道理

《论语·里仁篇》里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春秋时期,这句话已被当时智者奉为圭臬,时至今日,依然是人们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

“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孔子授课过程,于各种语境及师生问答之中,多角度阐述,力求全面解释“讷”与“敏”二个关键字的蕴涵与用意。

《说文解字》对“讷”与“敏”的解释是:“讷,言难也。从言,从内。”本义是言语迟钝。“敏,疾也。从攴,每声。”本义是迅速、灵活。敏的甲骨文字形体,状如女子用手整理头发的样子,后延伸为做事快,头脑敏捷等意。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君子言行应当符合仁者标准要求,深思熟虑慎重讲话,注意语言表达方式,一旦看清楚想明白并准确无误加以表达,即要迅速付诸有效行动,还要注意其过程中及时调适验证。

为什么谨言?因为孔子深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怕自己做不到,自己身体行为跟不上自己的言语,就会感到羞耻,这是圣贤的作为。

孔子尚有类似言语授意于其弟子,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匡正焉,可谓好学已。”“仁者,其言也讱。”都意在劝诫人们要学会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急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要自作聪明,言过于行。

讷与敏看似简单二字,时时处处去实践,也并非易事。史上最负“名气”,且让人印象极深之例子,如纸上谈兵之赵括,三国时失街亭之中心人物马谡。赵、马两人共同特点,都是熟读兵书,所谓才高八斗之名士,遇上战事,却成了语言高个,行动矮子。

由此可见,真正做到讷言敏行,极为不简单。而独听其言,识别是否真仁者真君子,更为至难。

孔子不仅重视“讷于言”,也强调“敏于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思考得周严,然后才去行动。但是孔子却认为太迟缓了。再,斯可矣。意思是思考两次就可以了,三次就太多了。作为一个君子,要有决断,行为要快,要迅速。否则就失去了先机。

因此,讷言敏行也是一个言行统一的过程,不能把言与行截然分开。察人知人用人,必须听其言又观其行,多做少说,更有其实证性和检验性。例如有少数唱功绝妙、做功差等者,在台上侃侃而谈,空话大话套话连篇,一俟干实事难事大事,即打着“太极拳”,胡弄忽悠,诸如此这般言行者,在新时代终将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

心为外利所动,会失去真我,求诸外欲,也容易忽略了内存的诚信。“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生哲理,尚需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做人治学为政,要如履薄冰,言行举止也应注意讲规矩,守底线。只有真正把“讷与敏”作为毕生修养,一以贯之,才能在时时处处行有智慧,做有层次且遵循客观基本规律之事。


作者:田卡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2月23日,原标题“讷与敏”;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责任编辑:林苗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