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印象为什么走心

第一印象指的是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得到的有关对方的初步印象。生活中,无论是准备面试的求职者,还是初次见面的男女,大都希望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人们又在竭力避免被第一印象误导以致识人不全,孔子就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那么,第一印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在生活中如此重要呢?

第一印象挡不住。无论一个人何等睿智谨慎,都难以避免第一印象的形成。《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一见如故,“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神雕侠侣》中郭襄的一眼万年,“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都是关于第一印象这个心理学现象的生动注解。

面对陌生人时,我们会迅速将对方的外貌、体形、衣着、姿态、神情、说话方式甚至气味等信息,基于以往经验进行整合分类,形成关于第一印象的判断。这个瞬间,发挥作用的不是观察者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更多来自几乎本能的经验和直觉反应。

有研究认为,在短短7秒钟里,人们形成的第一印象内容可以多达11项,例如外向还是内向、热情还是冷漠、友好还是威胁等等。正是这种近乎本能的快速反应,使得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如影随形、挥之难去。

第一印象忘不了。人们往往会长时间记住与陌生人首次相遇时的感觉和印象,即便随着进一步交往,彼此形成了新的印象,但新印象产生的影响远不如第一印象,这正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因为记忆本身就有前置序列效应:在一系列相关信息中,排在最前位置的信息最鲜明,也最容易被记住。

例如,在面试过程中,候选人会非常注重自己的着装、表情、姿态,甚至反复练习说好开场白的前三句话,这就是在利用首因效应。他们知道,很多面试官会对候选人最早呈现的特征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并且在整个面试过程中都受到这个印象的影响。

因而,从有效评价的角度,面试官应该时时警惕,注意淡化第一印象,避免以偏概全。

第一印象难改变。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不乏遇见“傲慢先生”与“偏见小姐”的时候。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基于它来指导自己在交流中的互动行为,从而引发对方的相应反应。

如果是“这人不可靠”“这人心眼儿多”这类第一印象,就会让人们在互动中呈现回避或攻击等行为,这就容易导致对方也呈现相应的攻击反应,从而验证了与威胁或恶意相关的第一印象。

此外,第一印象形成以后,“认知吝啬”的惯性心理倾向总是让我们不愿意多想,即便新的信息摆在眼前,也疏于付出心力去重新整合分析以形成全面的判断。正因如此,诸如“傲慢的人一辈子傲慢”这种基于第一印象的偏见,才会深植于心、难以扭转。

在人际交往中,要用好第一印象,我们既要认清其发生机制,发挥其管窥全豹、一叶知秋的作用,又要在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全面收集和整合信息,形成对一个人更符合事实的判断,避免不必要的认知偏差,从而不被第一印象一叶障目,得见泰山之全貌。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3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版式:林苗苗

责任编辑:方丹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