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不断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人民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图为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村貌(2022年8月20日摄)。李占巧 摄(求是网)

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向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而且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铸就巍峨耸立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离开精神文明进步片面追求物质文明发展,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同时还要认识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包括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涵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深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023年2月10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舟溪镇,来自周边县市的上万名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古老的“甘囊香”芦笙堂,吹奏传统芦笙,跳起芦笙舞,载歌载舞喜迎新春。黄晓海 摄(人民图片网)

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更加渴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迫切需要个性化、时代化的文化供给。同时要看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只有人民精神需求不断满足、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才能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既鲜明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又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接续推进的内在要求。

2023年2月16日,北京,参观者在国家典籍博物馆观看“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览从2月15起正式开展。展览共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集中展示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敦煌遗书,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汉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计249种、382件。陈晓根 摄(人民图片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奋进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丰润道德滋养。

作者:吴艳东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23年2月16日;转载请注明微信公众号“前线理论圈”

责任编辑:刘卫东

图片来源:求是网、人民网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投稿邮箱:qianxianwang@126.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