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两个创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带领人民立足我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对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具有强烈的创新特色。
创新了反贫困理论从贫困产生的根源和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状况开始的,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下的资本剥削。
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实际,把握减贫规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贫困产生的根源和本质上,明确指出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摆脱“一穷二白”的贫困面貌,贫困治理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
这些具有开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贫困本质和消除贫困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从反贫困的目的上看,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致力于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通过为个人发展创造条件、保证机会公平,让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突破了以往单一模式的贫困治理局限,极大振奋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勇气和信心。
创新了反贫困实践中国特色反贫困实践,将贫困治理与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紧密联系,实施集成式、协同性、系统化的反贫困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突破制约贫困治理的机制障碍、补齐制度短板,全方位构建了一整套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
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脱贫攻坚动员体系,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创新运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助力中国反贫困实践;注重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精准识别、建强队伍、靶向治疗、严格监测,进一步提升贫困治理效能等。
这种反贫困的思路和手段既是如期脱贫的有效办法,又为后期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秦蕾,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朱冬香,北京化工大学副研究员
文章来源:前线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焕宇
版式:刘卫东
更多精彩视频
请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点个“在看”
鼓励一下小编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