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清芬路

武汉吃货 武汉吃货 2020-09-03

△方三勤《俯瞰积庆里》


如果要给六渡桥片区选个年度汉字的话,大概会是个“拆”字。


最近一两年,这些作为老汉口兴衰见证的老社区老房子,正以史无前例的飞快速度消失:统一街有一段儿路上的老房子,年初时还有几个钉子户,现在楼都没了;万年社区早就变成了一块平地;楚宝里搬空的老房都成了垃圾场;这个年还没过,积庆里的住户就清退了大半……


△俞诗恒《清芬记忆03》


曾经以五金和鞋子批发闻名的清芬片区,最终也没能挽回拆迁改造的宿命,在这过去的一年里,走到了生命的尾声。


这个冬天,也许是清芬所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我们穿行在清芬大大小小的巷子了,去感受,去纪念。


“在那些小巷深处,是否藏着被岁月掩盖的秘密?”


“3500户居民的陆续离别,又会留下哪些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赵威《统一街02》



清芬的最后一口气

清芬路


△photo by 曾熙来


2017年,清芬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启动,房屋征收的帷幕正式拉开。


17年9月5日,三民路公交站的宣传栏上公示了清芬片区旧城改建项目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墙上对各家各户房产评估后的价值进行公示。


△photo by  曾熙来


改造项目涉及的拆迁区域主要位于中山大道与三民路交汇处,北至中山大道、新民众乐园,南临民权路,西至三民路,东临统一街在“早签约,早拿钱,早选房”的政策下,老居民们陆陆续续撤离清芬。


△photo by  曾熙来


18年11月,清芬片区外建起围墙,几个主干道的出入口建起铁门,机动车无法在里面正常通行,住户和商户的出行变得异常不便。


在清芬,抬头就可以看到“感谢签约的2800户居民,谢谢您们的大力支持”、“征收政策不会变,早签早搬进家园”等红色横幅。截至12月初,清芬片区的住户签约率达到了80%。没签约的住户以老弱病残为主,因为拆迁补贴没谈妥而苦苦留守。


△解寒冰《五丈原的窗》


临近岁末,房屋征收的铁幕演说在清芬的各个路口滚动播放,上午从九点到十二点,下午从两点到五点,每天循环,从不间断。


卖鞋子的老早就拿出了清仓大甩卖的架势,白纸做的海报上,或红或黑的折扣字样触目惊心,商户们都盼着早日卖完最后一批存货,安稳过完年,开春就搬到其他地方。


△photo by  杨尚杰


五金店则普遍生意萧条,有老板干脆搬把椅子坐在店门口看起了报纸。麻将店的生意倒是十分红火,144块骨牌在桌上打得噼里啪啦响。


电线电缆变成了晾晒架,挂着一排五颜六色的童装;一辆货车稳稳地停在商铺里,使这个被腾空的商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车库;禁止倒垃圾的地方堆满了垃圾;社区康复就业点成了打麻将的乐园。一家名叫福庆和牛肉粉的老字号店招牌还在,但是店面已被鞋子和衣服占领。


△杨尚杰《华德里旧衣店》


一种迷离的混搭气质贯穿了清芬的大街小巷。


岔路的小弄堂随处可见已拆、已签的红色标记。若你站在高处,举目四望,眼到之处尽是断壁残垣。大多数人家早已搬空,留下一摞摞带不走的垃圾堆积成山。


△photo by  杨尚杰


垃圾里有不少被孩子丢下的玩具,还有破烂衣服旧碗盆,稍有价值的东西会被人捡走。在一个荒芜的房间,神龛的底座被留了下来,财神爷不知去向。


△photo by  杨尚杰


墩义里一条瞎了一只眼的黑狗总是在这些垃圾里嗅来嗅去,有人经过时,它投来警觉的目光。



废墟上的这场野展

是你存在过的证明



不久前,一场有关清芬的“野展”在涂家社区的废墟上悄悄进行。展的名字叫“我存在过的证明”,策展的是几位九零后,从产生办展的想法到整个呈现出来,总共花了1个月零21天。



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穿行在清芬的大小街巷,用文字记录街区居民和营业商户们对清芬的情感与回忆,用相机拍下清芬最后的模样,以及那里的人们遗留下来的、能证明自己存在过此处的痕迹。



清芬的那些人


曾经的江城名旦杨艳芳


杨艳芳出生于1968年,唱戏生涯三十余载,是楚戏文化园里的旦角,曾经的江城名旦。


楚剧团原来每周会演出三次,现在则减为一次,有时候连每周一次的频率也没有。一来是唱戏耗费精力,二来是观众少得可怜,如此便少了许多兴趣。老戏骨们便恰逢其闲,游戏人间。


棋牌室的对面,摆着一块手写的演出预告板,上面写着12月12日下午13:30演出《三堂审母》。而实际上当天却因为“某些情况”取消演出。预告板下坐着一个穿一身蓝布衣裳的老人,似睡非睡。



五金老板李道讲


李道讲,1936年生人,住在清芬片区拆迁区长堤街,金兰五金交电商店的老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开店,被称为“长堤街铜人像”。


九十年代清芬的五金业非常发达,不少商户一个月就能赚几十万,清芬一下子出了好几个百万富翁,这在当时颇为稀罕。后来这些富翁有些转行了,有去搞房地产的,也有赌博吸毒垮了的,跌宕起伏的经历成为街头巷尾经常议论的话题。



扁担石秋元


石秋元是浠水人,从1990年就来到清芬路,在长堤街做一些运输货物的生意,俗称“扁担”。如今商家生意不好做,扁担也越来越赚不到钱,但里巷里仍然有许多做扁担生意的。



金兰巷王之儀


王姐79年下放回来,原来的房子被分配给了别人,于是在附近搭棚住,后来别人搬走了他们才搬到公房住。这套公房是一个“跳舞的房子”。楼梯极窄,上楼必须非常小心。走在阁楼的地上,柜子也跟着晃。


王姐的退休金只有1300,老伴退休金1000,刚能满足温饱。2016年,老两口的独生子因先天性心脏病去世,留下一个小孙子,儿媳独自回了娘家。


金兰巷一共有七八十户人家,几乎都走了。王姐为了孙子上学才一直留在这里。“有钱的都买房走了,没钱的都死守在这里。”



摆五金地摊的徐姐


徐姐19岁开始做生意,在清芬开了一家五金店。今年因为房屋征收,徐姐就把店关了在这里摆摊。当徐姐坐在小马扎上看着卖不出去的货发愁时,偶尔会想起二十年前清芬的光辉岁月。


最近徐姐的同行做了一个统计,清芬这边的五金店还有将近四百家,大家商议开店要集中去一个地方,下一个批发市场的位置锁定了汉口北。徐姐说等这边的生意做不下去了,她会跟着整个五金市场走,去那里再开一家五金店。



卖鞋陈婆婆


陈婆婆到了女儿明年就能拿退休金的年纪,拥有一头让同龄人羡慕不已的乌黑浓发。二十年前陈婆婆就从单位退休,可是退休在家的陈婆婆怎么也闲不住,不顾女儿的劝阻跑来清芬卖鞋。


她九十年代来这边卖鞋,门面的租金被炒得很高,这家出十万那家出十二万,余婆婆差点连门面都抢不到。她坦言九几年的时候生意最好,当时也确实赚了不少钱,都用来补贴家里了。


陈婆婆急着想把这批货出掉,等这批货卖完,她就把店关了,回去享天伦。



卖衣胡爷爷


老胡在这个小巷子里开店十多年,一直是跟居民租的店面。


老胡坦言,零几年的时候生意最好,现在网购多,实体店生意就不行了。


清芬的衣店从原来的一百多家锐减至现在的十多家,拆迁把生意搞黄了。老胡准备等这里的店面拆了再搬去地下商场。听先去的同行反映,地下商场的生意不怎么好,所以老胡还是留在这里,想把衣服都卖出去再走。



对联余婆婆


在清芬路,你能看到一副非常有特色的黄色对联,上面写着“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这座百年老屋房屋狭长,过道同时承担厨房的功能,右侧有两间小房,一间是卧室,一间是仓库。加起来不过十几个平方。


余婆婆说,拆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住更好的房子,坏的一面是要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有些不舍。



还有华德里旧衣店的夏老板、金兰巷的陈阿姨、清芬路正在取暖的美丽女老板,以及人民巷五金店舒老板……




镜头下最后的清芬路


“在没有去清芬之前,就已经听过清芬的名号了。周围的朋友都说那里卖的衣服很特别。自己独自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在朋友的带领下,见识到了清芬的样子。


特别喜欢市井生活的那种真实,自然就把他们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本来自己也一直在做“城市低语”系列的小片子,能在“他”被拆之前,记录到他的“片刻”之美,也算是没有什么遗憾了。


或为生活,或为生存,这里的一切都很美好。”


📷 杨瑜瑾


《城市低语·巷子里01》


《城市低语·巷子里02》


《城市低语·巷子里07》



📷曾熙来


《落凤坡寻子》


《等一条巷》


《青梅竹马》


📷一平


《还有一只我也带走了》


《我不在那儿》


📷赵威


《统一街01》


《统一街03》


📷 大鸣


《最后的清芬路04》


《最后的清芬路06》


《最后的清芬路11》


📷柯敏


《男人和女人》


“这组摄影作品拍摄于一次偶然的路过,他们都生活在清芬路拆迁片区,生活在一个被大家遗忘的城中村。


因为拆迁生意惨淡,鲜有人来,大家靠打牌打发时间。放学后在小巷中做作业的小孩,积庆里探出头看我的男子,清芬路小学旁陪家人守摊的孩子……


大家面容凝重,我透过取器框将他们记录下来,希望这些照片保留下他们生活在这里的身影。”


📷 尧尧


《姊妹》


《白球鞋》




除了镜头下的清芬,还有画笔下的清芬,诗歌里的清芬……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向清芬低语着心中的不舍与回忆。


△孙德生《清芬路2018纪实》水墨画


△旱地《今天的拥堵是为了明天的畅通》


△曾熙来《拆》




曾经那个充满光彩与传奇的清芬路,已经离我们远去,不复再来。


若干年后,有关这里的记忆,也许只有在老一辈人诉说的那些让人慨叹的故事里,在这些见证过清芬路或繁华或颓败的眼睛里,才能一窥它曾经的光彩与传奇。


△MUSA《离芬》



你跟清芬有过怎样的故事?

说出来,帮你保存为你存在过的证明。



编辑:熊鱼

主编:白廓

文本信息:冯源哲

图片来源:参展作品,图片作者均标有出处


特别鸣谢:

曾熙来,杨尚杰,

以及参与到展的所有小伙伴,你们做了件很酷的事儿!


黄家湖大学城 ▏花楼街,不说再见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