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主 要 内 容 1. 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告一段落;2. 理财用户很快进入饱和,信贷用户尚需进一步开发;3. 互联网金融是各类资产变现的新天堂;4. IC卡与虚拟卡并存,银行业或进入账卡号双轨制时代。
一浪潮褪去: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破灭
逐渐失去活性的中国金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
金融在中国的地位始终不容动摇,而这种过度的重视,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在多年前就已经失去了活性。这种弊端体现在金融业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无论是银行、证券、基金还是保险,这种忽冷忽热的表现极为明显。这其中固然有体制内宁求无错的思想影响,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实际检验,金融行业对国内实体经济的风险判别能力已经较为落后。
2010年后,我国信贷运用增速骤然下降,而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还很难衡量互联网金融是否能恢复中国金融的活性,如果能推动传统金融的升级,那么后续我国金融业将会有较大提升,实体经济或也可避免硬着陆的尴尬。
互联网金融神秘的面纱
▌以模块化的方式,游走于各类金融业务边缘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给原有金融秩序的冲击是多方面的。除了业务多元化方面,用户定位以及金融常识三方面的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固有监管手段的冲击。这种冲击源于对互联网金融业务本质界定的模糊,互联网善用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金融业务的某一部分拆分之后重新组合,形成更加市场化的新产品。因此这种产品就具备了多种金融要素,而这些要素的监管单位,往往分属于不同机构。这造成了两方面困扰: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找不到与互联网金融竞争的方式,业务受限严重;
另一方面,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细则难以落地,而政策红利也使互联网金融滋生了许多灰色地带。
十年野蛮,一朝落幕
▌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告一段落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节奏都比较特殊,政策对产业兴衰的影响巨大。因此某一行业能够迅速发展得益于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政策明确支持的行业,而另外一种就是监管难以覆盖的灰色角落。
除此之外,中国的民间财富始终是浮于中国经济繁荣冰山下的特殊资本,这部分资本很少通过正常的金融渠道流动,它们要么潜藏在官方金融产品的背后,要么以项目的方式紧密跟随在政策背后,悄然推动着每一轮政策引导的领域。这种夹层的特性使民间资本具有不计风险的逐利性,这种投机特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基于此,政策红利让互联网金融一度被誉为野蛮生长的行业,而历经10年的发展监管与互联网金融之间已经逐渐熟悉,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立,规范与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意味着原本宽松的政策环境有收紧的趋势。
2016年后,业界也明显感受到了行业寒冬,互联网金融概念走下神坛,十年野蛮,一朝落幕。然而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因此消失,取而代之的金融科技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延续互联网金融的传奇。
二金融复兴:业务回归金融本质
本土化带来的业务回归
▌“存、贷、汇”标准的普适性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但在国内生根发展却受制于中国的特殊环境,比如征信、数据和监管等。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与传统金融的核心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关联性。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及行业复杂性的提升,分类及监管难度将越来越高,基于此,艾瑞咨询认为,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其核心主旨都是资金融通,因此按照资金流向性质和互联网金融实现的功能划分,市场将只存在“存、贷、汇”三大业务板块。这样划分的理由如下:
用户体验决定信贷用户规模
▌理财用户很快进入饱和,信贷用户尚需进一步开发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信贷的习惯。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借贷的模式创新很保守,全行业并没有形成针对互联网生态的借贷产品,更多的是把传统借贷方法向线上复制,通过大数据风控向传统金融无法触达的长尾群体渗透。
但实际上,如果想真正挖掘网民的借贷需求,还需要用更简便、更不易察觉的借贷方式,诱使这部分人群成为网络借贷用户,而其所形成的资产,也应该被网络理财用户所消化,这才是网络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标志。
这种新模式出现的特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0利率,即存在第三方通过借贷用户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不局限于资金层面)可以覆盖借贷资金成本;第二,货币淡化,即使用户忽略这是借贷行为;第三,通用,即用户使用该产品或服务,不仅局限于借贷服务提供企业自身生态系统内。
支付或成互金最大流量源
▌移动支付App的价值逐渐凸显
支付是所有商业行为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基本上涉猎网络生活的用户都会用到支付,所以支付用户在网民整体中的渗透率较高,因此支付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全业务流量的重要来源,通过强大的流量导入,可以由支付推升出多种新业务。
在移动支付时代,用户对手机App的依赖逐渐增强,而作为一个实际载体,也可以让用户以最直观的形式了解平台业务正在增加。因此过去只通过服务企业,进而触达到用户个体的支付公司,在移动支付领域将面临一定阻力,但是这些侧重企业服务的支付公司,却是企业互联网改造过程中的良好收购标的,或者深度合作伙伴。
用户改变理财
▌用户主观感受>传统金融定义
金融在我国有着近乎于神圣的低位,因此金融从业者的骄傲使得金融业在我国变得非常不落地,这种过度专业是造成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相对落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贡献在于,抛弃了金融业务的各类边界,用极简主义,突出用户在理财行为中最核心的关注点,进而将所有金融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输出给用户。这种理念上的不同看似给监管带来了一定困扰,但监管需要监督的是从业者而非用户。因此,网络理财呈现给客户的应该是简单易懂的产品核心,而在企业运营时,要按照严格的金融业务进行输出和接受监管。
网络逐渐成为居民理财常规渠道
▌未来数年网络理财增速稳定,业内等待另一个爆发点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经过半年的酝酿,2014年开始爆发。这一现象级的金融产品引爆了我国网络理财市场。2015-2016年相关余额理财类产品层出不穷,触网的金融产品也从基金逐渐扩展到其他各个方面。
未来,我国网络理财市场将逐步趋于稳定,行业规模的稳步提升意味着用户对网络理财的熟悉程度达到高峰,也意味着网络将成为用户理财的常规渠道。不过这也同时意味着,网络理财在模式上的探索创新遭遇了瓶颈,未来行业内需要另外一个或多个现象级产品,才能将行业规模增速再度提升。
多样化投资的曙光
▌互联网金融是各类资产变现的新天堂
以P2P为代表的非标理财在过去的5年中发展迅速,而这一领域也成了各类资产变现,资产处置的新天堂。一如行业面临的瓶颈,在网络资管领域,多个行业都缺少现象级的产品,因此未来市场格局会趋于稳定,对收益的追求和新产品的渴望会促使股权和其他更具冲击力的产品出现,网民对于新产品的接受能力,以及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实质上承担了中国居民投资多样化的历史使命。
科技驱动信贷
▌互联网借贷的可延展性体现在科技输出能力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功能,但是受制于用户需求以及风控环境等问题,中国网络信贷的发展并不如理财端这么如火如荼。2016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逐渐收紧,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金融科技概念开始崭露头角。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爆发并非单纯的概念替换,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后的规模效应,但由于信贷需求不同,在这一领域很难形成标准化。不过把这些外在的不同抽丝剥茧之后,风控手段和内涵的统一就浮出了水面。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服务传统金融无法渗透的用户,就是因为金融科技带来的风控审核能力优于传统风控,所以未来互联网金融这一行业的发展,是金融科技向线上线下全方位的输出。
网络生态将孕育更多优质资产
▌网络信贷余额稳固上升,坏账率尚高于传统信贷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支付,但概念的深化和普及却归功于P2P借贷,2007年P2P登陆中国后,中国网络资产的生成速度暴增,而且随着网络借贷行业低位的巩固,网络资产得以稳定而持续的累积,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艾瑞预计2016年互联网信贷余额规模将达到11600.7亿元,而且未来五年将保持每年50%左右的增速。
这种速率一方面源于风控技术的提升,使得更多的信贷需求通过网络形成;另一方面也源于“刷量”等营销行为的减少,突出了更优质,信贷时间更长资产的留存。不过比较尴尬的事实在于,虽然网络资产的生成速度很快,但坏账问题比较突出,整体坏账率在10%-20%之间,这一点是阻碍网络信贷成为中国金融殿堂中正统渠道的主要因素。
超越银行的“银行”概念
▌行业定位的边界促使单一模式的网络信贷存在发展瓶颈
在我国居民的思维里,银行的定义并不与国际通行的概念完全重合,银行在中国是老百姓接触金融业务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中国人脑海里的银行,其实是与金钱相关而无所不能的一种存在。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却与互联网发展的特性高度重合,在已形成的互联网竞争格局下,各类社交账号的通用,实际上就是这种“简单粗暴”背后体现出的人文本质。即:追求更加简单闲逸的生活。因此,这种人文本质赋予银行的优势就是其业务的无界化,这种无界化也让其他有着明确定义的互联网信贷模式意识到了自身的发展瓶颈。
完善商业生态的基础设施
▌支付业务成为传统企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第三方支付的发迹,意外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门。其平台性质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商业逻辑极度吻合,因此支付从业者率先从支付入手,利用品牌和流量优势,演进出多条互联网金融业务线。而且其跨平台和跨行业的特性,也自然成为了综合金融集团各业务之间的纽带,成为了风控的基础、数据获取的基础。
基于此,企业既可以以支付为基础,向外衍生;而当一些握有集团资源的传统企业意图进军互联网时,支付牌照又会是其优先考虑获取或收购的投资标的。形成了向前向后双重的商业生态。
数据价值使第三方支付已不可或缺
▌体量庞大,增速稳定,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石
一如前文所述,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支付,这源于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业务侧重点的不同。传统思维里,信贷与高级金融技术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一切资金的流动,都需要金融技术来疏导,因此支付这件稀松平常的业务自然遭到了冷落。拯救支付的是互联网的亲用户性,利用超强的用户体验吸引用户使用支付,而收集到的用户交易数据,又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价值飙升。时至今日,支付已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银行卡的虚拟化趋势
▌IC卡与虚拟卡并存,银行业或进入账卡号双轨制时代
银行卡是我国银行业触及客户的实体产品,然而这个实体产品在互联网生活中带来的诸多不便,却也影响着银行用户的用户体验,支付的爆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解决了多卡的资金整合问题。
现阶段手机银行、网银等银行电子产品逐渐深入人心,一些银行电子产品登陆时,已逐渐脱离卡号与卡密码的单一账号体系,身份证、手机号等多种身份验证号码都起到了银行卡号同等的效果,而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银行卡的重要性已被削弱,因此继IC卡之后,虚拟卡或成为未来银行触达用户的终端产品,而且伴随着虚拟卡的普及,中国银行业或与国际接轨,切实推行账号与卡号分离的双轨制体系。
等待技术红利爆发
▌技术红利必须高于各行业既得利益者的当期收入
支付是所有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个,这虽然证明了行业的重要性,但也正因为规模庞大,所以涉及到的既得利益方错综复杂,这给行业的推进带来了阻碍。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的行业演进说明,技术是推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却严重影响着支付背后复杂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因此技术所带来的红利,一定要高于既得利益者们当期的收入,这样支付才能得到颠覆性的发展,而这个颠覆性的标志,就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超过50%,艾瑞预计这至少需要20年时间。
三一叶知秋:优秀金融平台案例
蚂蚁金服
▌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
无论从哪方面衡量,蚂蚁金服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国民级的应用支付宝在迅速抢占支付市场之后,自身的意义发生了质变。在巨大的流量和海量支付数据支撑下,凭借自身优秀的创新能力,使蚂蚁金服衍生出多种更加深远的金融业务,改变了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甚至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热潮是由蚂蚁金服推动的。
时至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平台集体向金融科技概念转型之时,蚂蚁金服似乎并没有过度标榜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而是通过金融的触角,向所服务企业的其他业务需求进行延伸,将蚂蚁金服优秀的技术研发能力向外输出,帮助企业顺利过度到网络时代。
流量作为网络时代最核心的资产,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是各互联网平台相互争夺的资源。然而如今的网络环境,流量资源的格局基本已经定型,这给各大网络平台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标签化,用户对平台形成固定的认知,如果自己的需求与固定认知重合度低,那么就存在业务外流的巨大风险,这也是目前几大平台互相制衡,互相竞争的主要机会点。然而这种阶段性的行业特点,却最终将所有竞争引入同一个趋势结果,即对用户生活的把控。这也顺应了整个互联网产业的趋势,即通过网络向传统产业渗透,当互联网金融跳出相对狭隘的金融概念后,随即形成了金融生活的概念。而这种质变并不是所有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可以做到,除了相当的金融能力以外,还需要背后庞大的日常生活类资源,诸如打车、购物、电影、游戏、娱乐等……
苏宁金融
▌全渠道 更安心
与其他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类似,苏宁金融的诞生并非一夜之间,2011年苏宁布局支付,而后的五年间先后完善了支付账户、投资理财、保理、保险、众筹、征信甚至跨境外汇支付等业务,并于2016年成立苏宁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与无根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同,苏宁金融自诞生之初就不存在“虚假交易”“刷单”等行为的基因,因为从苏宁布局支付起,都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其商业生态,所以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的收紧,并不影响苏宁金融的常规业务。实际上,对于苏宁金融来说,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是双线推进,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苏宁庞大的消费场景资源,能够衍生出多种金融需求,成为了苏宁金融发展的最佳温床;
另一方面,利用苏宁生态中的大数据,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技术能力,可以迅速的在实际业务中应用。
因此,苏宁金融对金融科技的应用主要在于对自身业务的改造方面,这种改造很难被用户感知,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用户服务体验,加快风控速度和精度,并覆盖更多的用户。
金融IT人员占比高达63%。基于坚实的科技基础,苏宁金融构建了领先的个人CRM系统和企业CRM系统,为风控和智能营销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托苏宁美国硅谷研究院,借鉴美国最前沿的互联网金融实践和最先进的金融科技研究成果,苏宁金融积极开展金融科技研究,在金融O2O、生物认证、人工智能等方面持续发力。截止目前,苏宁金融已经取得了7项金融专利。
由于苏宁全部生态涉及线上线下两个部分,所以苏宁金融整体的风控核心并非只针对于线上部分,而线上线下的数据融合也是苏宁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天生的优势。基于丰富的大数据积累和反欺诈模型,7×24小时全天候对涉嫌欺诈、盗用、盗刷等可疑行为实时监控、及时预警、有效核查和快速处理,全方位保护客户资金和交易安全。
拉卡拉
▌具备输出能力的金融服务共生系统
拉卡拉是国内最早从事第三方支付业务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首批获得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的企业之一。经过十多年发展,业务涵盖支付、收单、征信、理财、信贷、社区金融等多个领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新型金融服务集团,也是国内唯一在线上和线下、个人和商户服务上做出万亿级规模的非银机构。
拉卡拉最核心的金融、支付、征信板块,在数以亿计笔交易下,源源不断产生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这些业务、系统、平台、数据共同构成了拉卡拉金融服务的共生系统,各条业务独立发展又相互支撑。拉卡拉的金融服务共生系统,由于其业务的丰富性与科技的创新性,使得其在平台输出、产品输出、服务输出方面都具备优势。
▌领先的技术架构和技术运用能力,为科技金融输出奠定基础
拉卡拉拥有超过20张金融牌照和海量用户数据,在金融版图中占据多个有利位置,同时,拉卡拉也在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地位,在产业链的若干环节成为数一数二,向全牌照金融控股帝国发展。
此外,拉卡拉一贯注重研发投入,专注于用先进技术创新业务及产品服务,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征信等行业领先的技术应用,在改善传统金融服务、输出科技金融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拉卡拉架构已经搭成,道路已经铺好。随着“共生体系”的发展、产品与业务端的持续革新,对于已越过盈亏平衡点的拉卡拉而言,“赢家通吃”的局面正在进一步奠定。
京东金融
▌金融科技与开放生态
京东金融是业内实力强大,且战略眼光独到的互联网金融巨头。早在业内纷纷标榜自己互联网金融属性的时代,京东金融就提出了金融科技的核心战略。并且自身对金融科技有着独到的理解,京东金融认为金融科技的定义是:遵从金融本质,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服务,帮助金融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京东金融共搭建了七大业务板块: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众筹、支付、保险和证券。并且从技术和用户的角度,将业务分别切分为两大类。
整体来看,京东金融的科技与京东自身庞大的商业体系关系密切,从这个庞大的电子商务生态中,京东金融获得了价值远高于网络环境中的更多有效数据,这些数据帮助京东金融构建出一套与自身优势吻合的大数据系统,并将领先的金融科技手段应用再这套体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战略布局。
百度金融
▌让人们平等便捷的获取金融服务
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成立于2015年12月14日,业务架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钱包支付、理财资管、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等多个板块,基本覆盖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百度做互联网金融业务初始于2013年。2015年末,FSG将百度原有的金融业务整合,并将金融上升为百度战略级位置,由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时任百度副总裁)全面负责。
百度金融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升级传统金融,实现普惠金融的梦想。通过自我探索和开放合作的“双路径”实现金融科技的愿景,开放金融云为金融机构输出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IT系统、支付“六大技术能力”,为合作伙伴赋能,共享生态红利。
百度金融在金融科技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百度是中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入口,日响应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亿次搜索请求;拥有领先的反SPAM和CTR预估技术;还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FPGA集群,中国最大的对象存储引擎,数据安全可靠;2015年,百度研发投入约为总营收的15.33%,研发支出过百亿元。
在这些基础上,百度金融向金融科技领域的拓展分为五个方面:
我来贷
▌年轻人的口袋银行
WeLab(我来贷)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2013年创立于香港,2014年进入中国内地,并运营移动借贷APP-我来贷。WeLab还与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包括传统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国主流信贷机构,共同为有金融需求的年轻人提供便捷的服务。截至2016年9月30日,我来贷注册用户已突破1000万,在线申请贷款金额超过300亿。
其独创的WeDefend多维度风控系统,可以对借贷用户授权的各种信息进行结构化交叉分析,建构用户360度画像,再把这些数据跟贷款、还款结合起来,从而精准判断用户的信用等级,实现批量化、标准化、自动化等大批量数据处理。
在科技领域结合度最高的风控环节,我来贷结合了传统银行的风控原理和国外等网贷平台使用的大数据风控模型技术,总结出不同申请人群的特性以及其金融贷款表现。在审核申请人的资料时,以真实性、开放性、交叉检验为原则。经过3年来经验积累和反复实验,有效的将理念落地,建立了一套机器学习审批引擎,辅以十几套为各族群量身定制的评分卡,每个月迭代更新。用户数据量级和数据维度都很高,基于最先进的Spark等大数据计算平台,加上数据预先收集和处理等技术的实施,对于一个贷款申请,我来贷的决策引擎可以在秒级作出判断决策。
搜易贷
▌搜易贷 我信赖
搜易贷是搜狐集团(NASDAQ:SOHU)旗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并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目前实缴注册资本已增加到3亿元人民币。搜易贷从成立至今一直秉承科技金融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借贷、投资过程中的应用,首创了基于垂直行业的全流程智能风险管理体系,独特推出基于产业链上下游数据和用户全景数据的智能风控系统——“风刃”,至此平台风控能力和移动理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移动端投资金额占比达83%。
“风刃”是搜易贷自主研发的大数据风控系统。目前薪易贷、小狐分期产品通过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在整个系统层面上,已经做到了能够支持10万级别的并发量,系统本身数据更新20GB/日,系统反应时间小于3秒,基本做到了实时响应。通过基于级联式多模型高精度的机器学习在线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风险区分精度大于95%。改变了以前T+1的授信方式、T+2放款方式,从而实现了实时授信、T+1放款。且不需要提供担保、不需要提交繁杂资料。“风刃”的大数据分析架构包括如下几个层级架构: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转换层(ETL层)、数据存储层、分布式计算层、前端应用层,以及在所有层级之上的管理调度层(中控层)。
快钱
▌为企业加速
在支付行业中,快钱的发展战略始终非常明晰,早在各支付公司在互联网支付业务跑马圈地,野蛮发展的时代,快钱就已经形成了多套,为企业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从企业的支付端切入,实现财务管理、企业管理、营销支持等多方面服务。
时至2016年,金融科技成为市场焦点,快钱运用数据和移动技术等先进科技,改变着金融服务的模式和形态,为以新中产为核心的用户群体,带来全新的科技金融新体验。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快钱将科技金融与消费场景紧密结合,通过集成便捷的移动支付、智能化的信用消费和财富管理方案,快钱将用户花钱、省钱、赚钱的各个环节一站打通,打造出智能、便捷、个性的综合金融服务,并由此为商业激活购买力,增强用户活性。
2014年底,万达与快钱联姻,当时市场上的震动仅仅因为这是支付第一案,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实际上,作为万达网络金融的重要战略布局,体现出的是大量有实力的传统企业业务升级的庞大需求,支付作为这股洪流中最佳的助力,势必引发这种强强联合的风潮。而就快钱来说,它将场景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在移动平台上集成综合化金融服务,也几乎是在二者联姻的同时,让万达和快钱彼此的实力,均提升了一个档次,实现1+1>2的商业成功。
在快钱的规划中,智能化金融服务将伴随人生的每一阶段,不论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事业上崭露头角的金领,还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都能在生活的不同时期与不同场景中,领略快钱为其度身定制的金融未来。
分期乐
▌年轻人的信用消费平台
以乐信集团为例:分期乐、提钱乐商城作为资产端,以电商销售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分期服务,鼎盛资产对债权进行打包,再通过互联网理财平台桔子理财以及发行标准ABS等方式对接给个人理财用户以及银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形成一个商业模式的闭环。
分期乐基于自身多年的运营经验,独创鹰眼风控引擎。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鹰眼引擎变量模型更为复杂,迭代也更加快速。与其他互联网金融平台相比,分期乐拥有电子商务场景作为有效数据的一大补充。与互联网巨头相比,分期乐的用户人群相对均质化,有更多强关联社交数据补充。至今,该引擎由1000多条数据维度,800多条决策规则构成,已处理过超过5000万笔订单、拥有了超过10000G数据沉淀,其中95%以上的订单由机器审核,日均处理订单20万。
四不再野蛮:金融科学家的未来
科技红利的现实体现
▌互联网的浅层应用并不能帮助金融服务下沉到长尾市场
我国金融行业风控方式严重依赖线下渠道,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局限性也比较大。之所以传统金融无法下沉到更长尾的信贷源去,就是受制于这种风控体系的桎梏,互联网的确能够使金融服务触达更多的用户,但如果只是浅层应用的话,并不不能从风控机理上提高金融的服务能力。而所谓金融科技的红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传统风控手段的颠覆。
传统风控之所以稳定的原因是其已经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考验,从新中国诞生算起,也在新经济环境下积累了至少60年的数据。如今互联网金融也积累10年的数据,正是各类风控模型逐渐成熟的阶段,在这个历史契机上,大胆改造传统风控手段,就可以最快地享受科技带来的新金融红利。
互联网金融技术运营框架
▌按照数据流向选择匹配技术及调控方式
数据是一切金融科技的核心原材料,因此在公司运营过程中,让数据在企业中流动更加顺畅就是技术运营框架构建的理念之一。按照数据在企业中的流动方式,大致可以将数据分成流入、处理、储存与流出四个环节,而由于客观现实要求流入与处理两个步骤之间要做到零时差对接,所以基本上前两个步骤大多是在一起完成构建的。在这种基本框架的前提下,还需要在流程处理过程中实现高度自动化,并且在数据流动过程中,用技术的方式实现多维度的数据监测。
金融科技的核心不是金融
▌以输出技术能力的方式,服务全部实体经济
技术平台的普适性最强,因此在自身系统构建完毕后,就可以将其形成产品,输出给金融生态系统内的所有合作者,进而以最小的投入,占领长尾市场。
★ 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报告!
推 荐 阅 读☝ 猛戳标题,获取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