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涨姿势】企业如何借势网络热词进行针对宣传

2016-09-16 芦珊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问:在企业的宣传工作中,常见一些利用网络热词的快速传播趋势,开展借势传播和营销的现象,但真正能达到家喻户晓的宣传案例却凤毛麟角。企业该如何借助网络热词的眼球效应增强宣传效果?同时,企业在借势时又该如何避免出现“东施效颦”的现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芦珊


网络热词之所以能够呈现光速传播,正是因为其内容能够反映民众声音及社会现象,甚至讽刺不和谐的事物,可以说是人们看社会的缩影。实际上,网络热词话语犀利又不失幽默诙谐的风格,易切中事物的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洞穿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础上,企业所展开的借势传播也需要精心策划:


首先,“势”常有,而合适的企业并不常有。在借势之初,企业要对“势”进行全方位衡量,综合企业形象及品牌定位、受众人群、传播渠道等因素考量能否借势。实际上,这就需要企业拥有对网络热点的把控力,并不是所有的“势”都可以借。


比如说“洪荒之力”,自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上的精彩发言后,该词迅速在媒体、自媒体间走红,中国移动借机推出营销稿件获得不错的宣传效果。当时恰逢七夕之际,中国移动在微信公号上发布题为《【洪荒之利】500MB流量拿去表白!》的文章,达到了10W+的阅读量。尽管文章并未提及傅园慧,但标题巧妙地运用谐音还是令人眼前一亮;在整个中国移动的新媒体矩阵中,“释放洪荒之利”成为七夕当天最重要的营销文案。在这个文案中,中国移动不单单利用网络热词增强信息的吸引力,还利用了网民长期以来对电信企业的高要求与不满情绪,暗示企业已用“洪荒之力”让利于消费者,成为显示诚意的一种表态,也成为负面情绪长期堆积的一次逆袭。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企业借助网络热词营销的传播红利取决于舆论对后者态度,这点在借势宣传鼻祖——杜蕾斯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张馨予穿东北大花被面礼服走上戛纳红毯,杜蕾斯推出同款包装海报,询问公众“如果我变成这样,你还爱我吗”,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再如吴奇隆刘诗诗大婚时,杜蕾斯推出与喜帖相似包装的产品海报,收获了海量点击和传播。然而,杜蕾斯并没有做刘翔离婚、优衣库事件的借势宣传,或正是预估了后期的不良影响所致。


其次,抢时间是核心秘籍,借势宣传讲究闪速行动;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方式,“duang”一下就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在“duang”的走红过程中,成龙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突然出现的国际名人娱乐化表现正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企业在借势传播之时,的确应该利用娱乐的色彩聚拢公众视线,但更应该在话题“沸点”之时展开病毒式营销,才能产生良好的品牌联想效果。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网络热词的舆论热度或产生长期影响,或迅速被遗忘,“拖延症”只能降低借势宣传的效果,也并不是所有宣传都可以“周一见”。


第三,借他人之势,突显自身价值与内涵。企业宣传的目的是增进外界对品牌、产品的了解以及认可的程度,而这远非网络热词所能达到的效果,毕竟热词在诞生之初仅是人们想表达的一种声音。部分企业在跟随网络热词展开营销后,并未对产品和品牌形成记忆点,关键之处就是宣传信息(海报、新媒体信息等)中缺乏品牌和产品的展示。这种为了借势而借势,欠缺内涵的宣传方式,真的无法让“我们”记住。网络热词的出现带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仅仅是某一热点问题、现象的精辟总结或感悟,也许并不足以支撑起企业的宣传,还需要融入产品理念、品牌价值等内容加以丰满,莫让企业与公众友谊的小船轻易就翻了。


纵观国内外借势宣传的“达人”企业,精准把握了网络热词有限的传播周期、生命力以及热度,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运用公众对网络热词的心态变化,为企业的借势宣传找准踏板。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芦珊)


推荐阅读


【舆情观察】广电总局一纸通知,能否终结直播乱象?

【数读舆情】他们为什么离开德云社?

【重磅】众云大数据平台重磅开启,一同见证新时代

祝华新:主流媒体要成为社会舆论压舱石


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微信公号,独家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及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