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哈的抗争 | 43岁前,她没有一个建成项目,被戏称为“纸上建筑师”...

Heiken 设计之旅 2022-10-29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1950/10/31--2016/3/31
著名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我认为,在生活中,你不需要太多;你需要朋友, 你需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扎哈·哈迪德

I think that in life you don’t need too much; you need friends, you need to do what you like doing.——Zaha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天马行空,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成为地标性建筑。她无数次与男性一统建筑界天下的传统意识做抗争。而比起“建筑界的女魔头”,我更愿意将她称之为“曲线女王”。


 扎哈小时候曾与父母前往罗马旅行

1950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称得上是一位上流社会的千金大小姐。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扎哈小时候与父母的合影,拍于罗马许愿池前

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Zaha Hadid。从小扎哈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赖特作品:巴格达Baghdad Island 


扎哈童年时代的巴格达,汇聚了世界各地的现代理念,文化艺术氛围浓郁。这座城市希望通过建筑来塑造属于自己的城市身份,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尔·阿尔托和勒·柯布西耶等建筑大师参与了整个城市的设计,这一切都潜移默化地引导她走向一条与传统巴格达女性不一样的路,在她的潜意识里播种了自由的种子


11岁时,有一次Zaha Hadid看到了庞迪的建筑设计作品,便立志长大后要成为建筑师;可是18岁那年,扎哈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一所天主教学校攻读的却是数学系。


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英国伦敦(一说是“两伊战争”的原因,但是时间上不对)。她开始了在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履历。也开始要学会习惯伦敦生活、融入英国社会。

 当年的扎哈与库哈斯:一个青春无敌,一个风华正茂

这个时期的扎哈,幸运之处在于她当时的导师是,200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广州大剧院项目,扎哈赢得竞标,打败的其中一个对手就是她的老师傅库哈斯。

 广州大剧院 or 广州歌剧院?


这里插个话:关于广州大剧院的有一个传言,当年扎哈认为项目名称应该遵循国际上的做法,叫“广州歌剧院”;而业主方面更愿意参考北京大剧院,叫“广州大剧院”。双方对此互不相让加。


瞧扎哈这暴脾气和较真劲儿。姐不爽!连甲方爸爸也能不给面子。

 扎哈与OMA团队:一个公司出了两个“普奖”获得者


1977年,Zaha Hadid 获得伦敦建筑联盟硕士学位后,顺理成章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OMA扎哈开始在库哈斯手下干活,再后来还成了公司合伙人。扎哈的OMA生涯,前后合计两年零六个月。


在这期间,扎哈还同时,执教于AA建筑学院。与库哈斯的关系,真正从师生转变为同事。

 扎哈为撒切尔夫人讲解山顶竞赛模型


1982年,香港之峰俱乐部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收到了539份参赛作品,Zaha Hadid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一等奖。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只是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


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扎哈为此备受鼓舞,也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那一年,Zaha Hadid 33岁。

 卡齐米尔·马列维奇作品(1916年)


1987年,已经38岁的扎哈离开大都会事务所(OMA),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虽然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和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Zaha Hadid 参与竞标项目基本上只能“陪跑”。


Zaha Hadid的成名之路可谓充满荆棘。尽管她很早就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获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一年多达四项,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她“怪异”的设计方案。

当时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就曾尖锐地批评:“她根本不考虑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对其中生活工作的人有何不便。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只是满足她孩子一样的玩兴。”

 被否掉的卡迪夫湾歌剧院方案


1992年,扎哈获得威尔士卡迪夫湾歌剧院竞标的一等奖,但该项目却因资金短缺而搁浅了,也有舆论的声音说,该项目真正被扼杀的原因是由于当地人的反对,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外籍女建筑师来主持一幢威尔士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


就这样,Zaha Hadid一边不断地拿奖,一边极度无奈地一路“陪跑”。直到43岁前,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一个设计方案得以落地兴建,仿佛是一种“魔咒”,从1982年香港获奖到1992年,扎哈渡过其职业生涯最为艰难的十年。也因此被戏称“纸上建筑师”。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个人风格的追求!

“25年前,有合伙人和我的学生日日夜夜为我工作,我们没有钱,也没什么作品,但他们相信这些,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回忆起这段经历,扎哈曾如此说道。

 Vitra消防站设计方案


Zaha Hadid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机出现在了1993年。那一年她在1990年参与竞标,位于德国魏尔Vitra家具园里面的消防站终于宣告兴建完成。引起非常广泛的关注,甚至引起轰动。

扎哈终于有了第一个建成项目!Vitra消防站是扎哈名副其实的成名作。这一年,Zaha Hadid 43岁。

 Vitra 消防站


整座建筑仿佛是一只纸折的飞镖,充满了倾斜的几何线条,自由的节奏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墙面倾斜、屋顶跳动着晃动的曲线,或规则,或扭曲,而细部则呈现女性的柔美感。不稳定的变化动感和结构的分解势态贯穿了建筑的每一个角落。

 扎哈第一个建成项目Vitra消防站

自此之后,Zaha Hadid有如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被打通任督二脉,在男性主导的建筑世界中,势如破竹,不断打破陈规、推移疆界,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建筑风潮。


2004年,已经54岁的Zaha Hadid,迎来其人生最高光时刻:获得当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扎哈不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也是该奖项截至2004年最年轻的获奖者。而更为神奇,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当年获奖时,扎哈的作品已经建成的作品,只有区区四个!

 哥本哈根奥德罗普格美术馆


 奥地利伯吉瑟尔滑雪跳台


她总是富有创造力,摒弃现存的类型学和高技术,并改变了建筑物的几何结构;她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创新......——2004年扎哈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语摘录

创新,这很重要!设计之旅一直认为,扎哈的伟大之处在于,为建筑,带来另一种可能。一种近乎全新的建筑体系和表现形式。


凭借建筑上的诸多惊艳作品,她获得了英国建筑界与主流社会的高度认可。


于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英国建筑的最高荣誉——史特灵奖(Stirling Prize);2012年,由于她在建筑上的成就,她被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女爵士的爵位;2016年,获得英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皇家金奖”。

 阿联酋Bee'ah沙迦总部

诚然,功成名就,也不意味着高枕无忧。而两个最为人所知的事情,都与体育场馆有关。

 2022年世界杯主场馆


例如,将承担开幕式、闭幕式、半决赛和决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2022年世界杯主场馆,在建造过程中,因为官方管理和高温等问题,造成“工人伤亡事件”,扎哈数次被记者灵魂拷问。

 原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

还有就是原2020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方案。该设计方案自宣布之日起,就备受关注,关于设计的规模大小、造价过高等,就有不少争议。

以建筑师伊东丰雄和槙文彦为代表的团体,更是发起了请愿活动,呼吁当地和国家机关捍卫和保护城市的明治神宫球场和附近的花园......最终扎哈的设计方案被“撤标”。取而代之的是隈研吾的方案。


扎哈曾经说:“如果你想过轻松的生活, 不要成为建筑师”(原话为If you want an easy life don’t be an architect.)。

也许这话除了作为建筑师,各种忙和无休止的加班以外,还有一层意思:需要应对各种非议。

 阿塞拜疆Heydar Aliyev Centre

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被问及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成功,扎哈说:就是勤奋努力扎哈的这种勤奋和努力近乎拼命,她每天在公司一呆就是10几个小时,曾经试过连续加班5个通宵,她说事后人都出现精神恍惚......

 香奈儿的移到艺术馆

还有一次,一个黎巴嫩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你是一个幸运儿,对吗?”,扎哈严肃地回答说:“不!我坚韧不拔地去努力!我花了数倍于他人的力气!我没有一天放过自己!


她在男性簇拥的建筑设计业内,想要做出如今的成就,所花的功夫定是他人的千倍万倍。


 慕尼黑宝马中央大楼

也许正是因为太忙太拼太专注工作,扎哈的个人感情生活方面,相对极少见于报端,世人知之甚少。直到2016年去世,身边只有她哥哥一个亲人。

 帕特里克·舒马赫与扎哈


网上曾经有关于扎哈,与同事帕特里克·舒马赫结婚的传言,但是随之扎哈发布信息进行否认,说那只是谣言。

扎哈一生未婚,也没有孩子,但她否认为了事业而牺牲家庭生活......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她爱建筑,把一生都献给了建筑!




End

本文文字由设计之旅原创/撰写/整理,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网络。公众号转载请留言告知贵号ID;转载至其他平台请务必署明来源:设计之旅 ID:designtrip。如有任何疑问与合作意向,可添加QQ:7111980为好友(烦请说明来意),与我们取得联系,谢过^_^
点击链接查看相关阅读
贝聿铭·纽约故居
2020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获奖者是两位女建筑师
是怎么样的一所房子,让柯布西耶说:我愿意死在这里
世上只有一个彼得·卒母托Peter Zumthor
古典主义+“Gucci装饰”豪宅:美,不受风格限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