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曾经这样表达中国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着巨变,信息的高速交互成为可能,也加速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身处这样的时代,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意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交界。
创造力的获得,并不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其实在转身之瞬,一样可以看到悠久历史为我们积累的雄厚的文化积淀,我相信在那里一定也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源泉。只有能够真正从容穿行于历史与未来之间,才能发现创造的神圣力量。
19世纪末,欧洲兴起Japonism(日式风格)风潮,由日本美术工艺品引领的这股风尚, 带给Art Nouveau(法国新艺术主义)装饰风格以深刻影响。其实在此300年之前的17世纪,具有浓浓异国情调的中国风,就开始为欧洲贵族所倾倒。
从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富饶的中国宫廷就成为欧洲大陆的奢华梦境。
1700年1月,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内名流聚集、人声鼎沸,巴黎上流社会的名门贵妇们衣着华丽,翘首以待着他们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当音乐响起,国王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时,全场惊叹、赞美之声不绝于耳,这场为庆祝新世纪到来举办的“中国式”舞会只是当时欧洲一种主流风尚的缩影,这种风靡整个欧洲的风尚,就是所谓的 “Chinoiserie”。
Chinoiserie一词源于法语,意为“中国的”,后来专指“中国风”这一装饰艺术风格。富丽的色彩、奢华繁复的首饰设计、芬芳的茶叶、自然主义的园林,这个名词背后是对神奇富饶的东方宝藏的憧憬。
中国风通过瓷器、丝织物传达到西方世界的生活中,素雅的青花瓷之上,宝塔、仙女、竹林、童子各种精致纤细的刻画,无不勾起西洋人的异国情结,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明充满想象。那时欧洲人对中国商品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现今中国人对欧美名牌的追捧,整个18世纪是“中国风”的黄金时代。
Chinoiserie风格鼎盛的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恰值满清执政,清宫奢华的装饰风格、服饰装扮成为欧洲设计师的灵感之源。从17世纪的巴洛克到18世纪的洛可可再到20世纪初的Art Deco风格,从建筑到室内装饰再到日常服装,清宫的建筑庭院、生活场景被绘制模仿重现。
宫廷格调成为一种时髦,一种风尚,虽然他们甚至分不清哪些是“中式”、哪些是“日式”、哪些来自伊斯坦布尔……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加起来就是Chinoiserie。
Chinoiserie,这种法国式典雅品位像流感一样席卷欧洲大地,迷倒了凡尔赛的贵族。Chinoiserie,是一个梦境,它从来不是真实的“中国”,它是一个被欧洲塑造出来的想象。它里面充满了神秘、浪漫与奇遇。 法国人迷恋它,因为它身上流淌着法国化了的“异国情调”。整个西方世界迷恋它,因为它是法国式的时髦品位。
就像Yves Saint Laurent所说:“有什么国度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
300年过去了,当Chinoiserie被时尚圈重新提及,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再度成为被憧憬的掘金之地,腰缠万贯的东方新贵们被欧美时尚品牌顶礼膜拜。一条时尚的甬道,从巴黎直通上海,从东方直捣西方。
转载请注明:
最近游学计划
全球室内设计流行趋势风向标
2015年第55届意大利米兰家具展
行程安排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