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舒心涤语|被欺负时孩子该不该还手?处理不好影响孩子一生!

2017-07-29 生活报 生活报

被欺负时,孩子该不该还手?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应对,这无关人品道德问题

而是会影响孩子成长的心理状态


哈尔滨一位妈妈最近很烦恼,她的儿子冬冬今年7岁了,有一天冬冬把玩具带到楼下玩,一个大他两岁的孩子申申没经过冬冬的同意就把玩具拿走了,冬冬追过去要,被申申推倒在地,冬冬情急之下说:“我告诉你家长”,申申听完上来就打了冬冬一拳,冬冬妈妈听到连忙跑过来,看到冬冬站起来要踢申申,冬冬妈妈下意识拦住,申申借机跑开了。冬冬想挣脱妈妈追上去,妈妈知道是申申的错,但她做不到让自己的孩子还手,像以往一样劝孩子大方些,但是冬冬不肯听,还要去追打申申,冬冬妈妈拦不住,最后对冬冬发了脾气,冬冬才停止了挣扎。

之后妈妈发现冬冬有些变化,和小朋友相处没有了往日的自然,多了一份戒备和敌意,需要争取时冬冬也不开口了,这并不是冬冬妈妈想要的结果,她很难过。


朋友们听到这件事,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经历和建议: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2、我小时候和别人打架,我爸妈跑来不问三七二十一给我一巴掌,说我惹事,后来成长过程中出了事从来不找家里,有次事情大了我妈妈特别惊讶竟然有我。


3、谁还不会受点委屈,每次都打回去?打不回出,就内心受挫,那也太脆弱了。


4、小时候我爸教我,到一个新的环境允许我打一架,而且不管输赢,要打出血性,不能怂,这一架是奠定你今后在这个环境里的地位


5、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6、小孩社交不懂得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家长要实时地引导,不能一味说你要打回去,以牙还牙会让孩子走向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建议家长要重视起来,不要压抑孩子的心理释放,具体原因如下:


一、家长选择息事宁人,但孩子的心灵并未得到平静。


可以说,人天生是有攻击力的,孩子更是如此,攻击力不是贬义词,它代表着人本身力量的流淌,尤其在遭到不公平对待时,这种力量更是喷涌而出,即我们俗称的血性。

我和冬冬妈妈探讨过程中,她意识到这次事件后,冬冬的情绪并未得到排解,而是将敌意和愤怒泛化到了其他小朋友身上。而且当孩子意识到家人给不到他相应的支持时,他对世界的认知又多了一分无力感,造成他不理解何时该为自己争取。

其实这次事件并不偶然,冬冬妈妈日常就要求孩子谦让懂礼貌,不准动手,这是值得称赞的,不过她忽略了孩子间复杂的社交性,当孩子亲身体验这个世界时,会感受到其中的差异,家长不要一味地压抑了孩子本身的动力,而是要教会他与伙伴交往中灵活变通,你总是描绘一个美好的画面,不如和他一起面对社会真实的样子。 



二、打斗的性质不一样

孩子更像是自然界的小动物,在不停地试探和打斗中逐渐明确各自的界限,这正是小孩社交的成长之路。

现在每家一个娃,家家都很宝贝孩子,怕受伤,不许孩子奔跑,不许冲突打架……可是你想想,从前哪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冲突和打仗呢,孩子恰恰是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冲突之中增加了相处的经验。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手重打出伤来,其实,下重手的孩子往往是从未动过手,他们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下从不动手,但面临真实的社会时,有些状况并不在家长的控制范围内,这时孩子内心激发出的天然反抗能量突然释放,反而容易出事。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家长没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成为一种绝对被禁止的行为。

另外小孩子经历几次冲突,他的心理也逐渐皮实,以后冲突多了也不太介意,前提是家长不要在耳边嘟囔别吃亏的话,顺其自然让孩子体验就好。



三、孩子年龄段不同,选择也是不同的。

比如对于一个2岁的孩子来说,我是不主张教他打回去的,这个年龄之间的孩子不存在欺负的问题,更多是不懂得语言表达而动了手,这时请不要教他打回去,对他的成长不利。

对于大一些像已经上初中的孩子,他们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有思考的经验,有更多的选择去解决冲突问题。

在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处于混沌状态,也是磕磕碰碰多的年龄,这时一味地让孩子忍让,孩子无法释放自身的能量,攻击行为被严厉制止,可能发生的更糟糕的情况是攻击性转向自身,轻一些的表现如咬指甲等伤害自己的行为,严重的表现是抑郁、封闭、厌学等行为。


讲一个例子,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组织战时儿童疏散工作,著名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D. W.Winnicott)作为精神顾问,照料这些儿童的心理健康。在难熬的疏散过程中,他观察到有一群孩子呈现出“反社会行为”,比如偷窃、破坏、撒谎、争斗等;而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顺从,似乎没有什么情绪问题。通常,人们以为轻松适应新环境的孩子心理更健康,但事实证明,那些顺从的孩子后来表现出长期的、更难以修复的心理问题。反而是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得到比较好的照料后,心理状态恢复如常。


也就是说,孩子被欺负后,家长发现他的一些激烈行为不要惊慌,这是他在寻找解决方法的路途上,偏差行为恰恰是调整自我的信号。家长反而要担心同样情况下仍然表现很乖的孩子,他们内心压抑的情形是常常被家长忽视的。



总结一下,孩子被欺负时,在家长强迫下压抑感情,可能会他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你要让孩子知道不能先动手,但是被欺负被打时,孩子是可以回手的,这是孩子的选择,也是他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同时,也是对对方的警告,你的有力还击能让对方意识到你的能量,对方会因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孩子他会学习到动手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唯一选择,同时也是保护自己的方式。


如果孩子失去反抗的机会,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孩子在冲突中产生愤怒和委屈的情绪,外在会产生激烈的行为,允许孩子宣泄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家长接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可能存在的原因,一是难为情,不允许孩子在大众面前哭闹,感觉丢人,家长的这种观念需要改变,孩子的自控力不如大人,对他要求不要太高,让孩子把这些情绪自然宣泄出来,对他的心理大有好处。二是有些家长面对孩子哭闹时会控制不住情绪,这就家长自身要去探寻的问题,与孩子无关,经常如此很可能是别人的情绪引发了自己不能面对的创伤,这时可以寻求帮助处理,否则不只帮助不了孩子,还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郑重提示:

我们不提倡暴力

旨在帮助家长引导孩子灵活应对冲突

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和适应社会


作者:苏涤(生活报编辑)

欢迎到新浪微博关注@生活报 加入#苏老师心频道#话题,一起探讨心理学。

责编:陈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