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完成,49岁女士能否复苏?留给未来的悬念…

2017-08-15 生活报

死后对遗体进行低温保存,

留待未来科技进步后复温复活治愈疾病,

这并非是天方夜谭 ,

目前济南已经有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机构。

今年5月,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专家

共同完成了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与此前中国首位参与低温保存的重庆女作家杜虹不同,

此次人体低温保存在全过程均在国内完成,

并保存了整个人体。 


13日,在济南高新区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实验室玻璃窗外,记者看到了实施过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手术的特制低温手术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以及用于存放冷冻后的人体的圆柱型液氮容器。


3个多月前,5月8日凌晨4点11分,

一辆白色救护车把一位刚刚被宣布临床死亡的病人展女士

和几位实施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

的临床响应专家送到了这里。

车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疾驶而来,

路上只花了十分钟。

当天凌晨4点01分时,

49岁的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


3月时,她罹患肺癌并多发转移,

入住到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舒适化病房。

丈夫桂先生说,

妻子生前就非常有爱心,是泉城义工,

多次说过如果对医学有用就把遗体都进行捐献。

在舒适化病房治疗期间 ,

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继重庆女作家杜虹后,

她将是在中国本土低温保存的第一位中国人。


与杜虹女士不同,展女士的人体低温保存操作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完成,并不只保存头部,而进行整个人体的低温保存。


按照人体低温保存技术的实施流程,在展女士生命终点即将来临之前,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临床响应团队已在医院周边待命了四十多个小时。


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之后的两分钟内,几位临床响应专家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设备,保障身体供血供氧 ,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13分钟后,展女士被专用救护车快速转运至银丰研究院低温医学研究中心,准备开始至关重要的灌流置换手术。


银丰研究院人体低温保存专家,曾是全球最大的人体保存机构Alcor临床响应中心主任,两年前对杜虹实施低温保存操作的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和体外循环灌注师密切配合,首次运用微创双通路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在特制低温手术台上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将体温降至18℃左右,开始进行血液置换和多个梯度的冷冻保护剂灌注。



把血液置换成冷冻保护剂,

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降温保存时造成的冷冻损伤。


血液中的水在降温后,体积会膨胀,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而把血液置换成冰点更低的冷冻保护剂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体温梯度灌注不同的冷冻保护剂,最大程度减少小冰晶。



运用生命支持系统联合体外循环降温技术和低温手术台,完成血液置换和冷冻保护剂灌注后,展女士的身体被快速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开始继续深度降温。


整个人体程序降温是一个缓慢而精确控制的过程,既要稳步控制降温速度,实现尽可能的快速降温,减少冷冻过程中的冰晶损伤,又 要保持身体内外温度均衡,避免温差过大造成热应力损伤。经过数十小时的程序降温过程,身体内外温度都稳定在-190℃以下。


5月10日傍晚,

展女士的身体被顺利转移到一个充满液氮、

可稳定维持在零下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

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顺利完成。



展女士的丈夫桂先生说,

妻子的遗体能在国内进行低温保存是机缘巧合,

妻子弥留之际入住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临终关怀病房。


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

桂先生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

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

他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了详细了解,

包括人体低温保存的方式和未来复温复苏的可能。

桂先生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

妻子已经没大有意识了,

自己和儿子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患病之后,妻子一直非常坚强乐观,

有时候其他患有癌症的病人的家属

不愿意接受医生的医疗建议时,

她还会说一些自己抗癌的想法宽慰其他病人的家属。”

桂先生说,即便得知自己患了肺癌,

妻子还坚持参加义工活动,去陪伴孤寡老人。

“她非常为别人着想,也多次向我们说过,

如果医学有需要,可以把遗体都捐出去。”


全球300多"冷冻人"尚无复苏先例

面临伦理和医学难题


目前人体低温保存仍属科学研究,在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标准来明确低温保存是否成功。


对低温保存过程可能存在诸如创伤、是否能成功保存的风险,桂先生说,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对未来的科技我还是有信心,复温和治疗只是愿景和想象,寄希望于将来的人。”在希望之中,桂先生对未来也会有担心。


“虽然只是想象,但是我也想象过未来的场景。如果真的可以复活,复活之后也是个问题,一个是疾病能不能得到治疗,被冷冻之后到复活期间的她是没有记忆的,复活了之后怎么面对未来的世界,仔细想想也会怕。”桂先生说,如果医学允许,他希望自己未来能被冷冻,能与妻子一同复活。


虽然中国刚实现零的突破,对第一位人体进行了低温保存,但世界上已有300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196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因肺癌去世后,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但据专家介绍,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


据了解,现在组织和细胞上的冷冻和复苏已经实现,但对冷冻的人体进行复苏,涉及温度的精准控制和尺度问题。“现在可以冷冻一个胚胎、手指、卵巢组织或者皮肤等,可是人体的植入量是很大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对于这种困难,很多医学院想用现代物理学来解决。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相信,在临床死亡后理论上最大限度保存大脑的机能,未来人体复温复苏后,可以通过相关的DNA修复、干细胞等技术进行人体的修复,实现复活。但真正进行复活仍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比如一旦人低温保存后实现了复苏和复活,那么这个技术很可能会引来巨大的商业投资,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会是有钱人或者有权力的人优先,这都是问题。”

完整视频如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376p46s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源半岛晨报 齐鲁晚报

责编:陈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