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岱年先生: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


1987年7月有一天许金声同志来谈,共同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无“自我实现”观念的问题。8月3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当时的谈话录,题为《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当时语焉不详,对于许多问题都没有做出比较切当的分析。今年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何中华同志和我商榷的文章《也谈中国传统哲学与“自我实现”》,这种商榷的态度是值得欢迎的。

何中华同志说:“把中国儒家的某些思想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加以类比,甚至等同起来,似不妥。马氏的自我实现理论和中国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简单地等同。”我同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中国儒家思想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不能简单地等同”。但是,是否因此就不能把两者加以比较呢?我郑重声明:我并没有把儒家的某些思想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学说“等同”起来的意思。


我认为,我们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已有之”,却也不能说现代的一些新观念新思想都是“古皆无之”。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古与今,中与外,在一定条件之下,还是可以相比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实验科学的理论,其中含有一定的哲学观点。但是,“自我实现”的观念却不是从马斯洛开始的,“人的能动性、主体性”的观念也不是从马斯洛开始的。有人认为,这些观念都是西方近代17、18世纪以后才有的,而是古代本来所没有的。我认为,不经过具体考察与具体分析,轻易地下此结论,也未必合乎事实。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自我实现”

这里关涉到对于儒家的一些思想观点的理解问题。何中华同志对于儒家的仁、礼等观念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不是自我发现,而是发现一个否定自我的非我。”也就是认为,儒家所讲的不过是自我压抑、自我否定而已。儒学的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孔子兼重仁与礼。在孔子的思想中,是仁居于主导地位还是礼居于主导地位,近年学术界展开了争论。我一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中心观念。《吕氏春秋·不二》篇讲“孔子贵仁”,而不说“孔子贵礼”,这表明了战国时代人们的认识。《论语》中明确有“礼后”之说,更足以证明在孔子思想中礼不是第一原则。孔子讲过“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人们认为孔子以“礼”规定“仁”的依据。但所谓礼也具有复杂的含义,可以压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说来,有尊卑贵贱之礼,有作为“人情节文”的礼。儒家讲礼,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但是同一等级的人彼此之间也要行礼。时至今日,尊卑贵贱之礼应该废除了(事实上其影响并没有消失),但是人际之间也还要遵守一定的礼节。不能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专门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孔子论仁,最重要的一条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里“己欲立”、“己欲达”乃是仁的出发点。我认为,“己欲立”的主要含义是要求“自立”,也就是肯定自己的独立人格。孔子肯定人人有自己的不可剥夺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匹夫就是平民。这就是承认平民也都有独立的意志。立己立人,正是肯定人和己都具有独立的人格。近代所谓人格,古代称之为“为人”。不能因为古代没有人格的名词,就说古代没有人格的思想。我认为,在仁与礼二者之间,仁还是居于主导地位。何同志认为仁是“人们对礼的自觉”,“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受到礼这种外在力量的压抑,仁不过使这种压抑变成自觉自愿的过程而已”。这认为孔子的仁完全是屈从于礼的控制的,我则认为这种观点并无充足的理由。

何同志引马克思的话:“专制制度唯一的原则就是轻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接着说:“建立在专制制度之上的儒学,不能不带有这种轻视人,压抑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此语是在批判专制制度,这里却引用来作为批判儒学的论据,这也是不切当的。中国历史上,专制制度的明确建立,应该说始于秦始皇。先秦的孔孟学说并不是建立在专制制度之上的。孔子反对“言莫予违”的君主独裁,孟子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之说,都不是鼓吹君主专制的。先秦儒家虽然没有明确的“民主”观念,但也不提倡君主专制、个人独裁。不能把儒家学者看做君主专制的辩护士。


何文说:“孔子虽曾讲过仁者爱人,但总的来看是虚伪的。因为这种爱是以等差为基础的。”儒家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孟子鼓吹“省刑罚、薄税敛”,指斥“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固然仍是维护等级制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要求。


何文又说:“儒家所谓学不是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则把对人性的否定推向了极致。”如此轻下结论,令人惊愕!事实上,儒家所谓学既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对知识和理性的追求。宋明理学强调发扬“人之所以为人者”,也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近三年来,我多次著文论证这些问题,现在不必多赘了。”


何同志说:“在儒学的基本框架中,理想人格是残缺不全的。”这话我可以同意。但是谁的理想人格是完满无缺呢?近代西方哲学较儒家为先进,但近代西方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想人格就完满无缺吗?


何文说:“自我实现弘扬的人的主体性、能动性,这是在人本主义哲学背景下必然具有的特征。但这种特征在儒家哲学中是找不到的。”我看也不尽然。且不论先秦的孔孟学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颜习斋强调“尽性践形”,确有发挥人的固有潜能的意义。船山、习斋的著作俱在,这是可以进行具体考察的。这里牵涉到所谓人本主义的历史范畴的问题。“人本主义”是西方近代思想家提出的,是否古代思想家的一些与近代“人本主义”观点有所类似的观点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呢?有人坚决认为“人本主义”只是近代思潮,也有人认为古代反对“以神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我赞成后一种观点。这项争论大概不会有一致的结论,可能要永远争论下去。我希望标榜“人本主义”的人们尊重不同的意见。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近年以来,国内出现了一种思潮,要求全面否定民族的传统,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毫无是处,甚至断言“在整体设计上取消主体价值,抹杀独立人格的传统文化,真正的人不可能萌芽成长”(《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第351页)。这无异于说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还没有真正的“人”的观念,几千年的中华民族还没有一个真正的“人”!这实际是重复西方殖民主义者诬蔑落后国家的语言!西方以往的殖民主义者宣扬白种人的优越,鄙视有色人种,认为有色人种只配接受白种人的奴役。现在西方这种论调已经减少了,而有色人种中间却发出了本民族没有真正的人、本民族的分子都不具备人格的论调,这就未免令人骇怪了!过去顽固派的民族自大狂妄是庸妄的,殖民地的民族自卑自贱也是荒谬的。我们应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成就,同时对于本民族的传统学术也应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谓“自我实现”与中国儒家的“尽性践形”观念,确有古与今、东与西的区别,彼此之间确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但是也不是毫无共同之处。

近年海外一些华裔学者谈论儒学新发展的可能性,国内也有人把几个老学者称为“新儒家”。我不同意儒学新发展的议论,也不同意把一些老学者称为“新儒家”。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儒学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上学派的名称。但对于儒家的学说还应进行客观的分析、科学的研究。消除封建意识、封建遗风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但是仅仅诅咒传统也是无益于事的。肯定民族文化内部含有向前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内在动力,认识并正确理解这种向前发展的内在基础与内在动力还是必要的。

作者简介


张岱年

张岱年(1909年–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任教于私立中国大学、清华大学。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0年后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真善美的探索》、《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玄儒评林》、《张岱年文集》等。


来源:《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编辑:李笑非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往期回顾

互联网正式进入下半场?文化产业应该怎么玩儿

国际家庭日丨你会和你的家人相处么?

观点| 顾明远: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哪些?

楼宇烈:中国人的哲学思维就像一个太极图

陈来:为什么《论语》以"学而时习之"开篇?

毛宣国:汉字是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维度

【家风家教故事】爱以智慧 是为真爱

【家风家教故事】陈氏女儿的责任感

樱花季|陌上心,缓缓归

北京加入抢人“大战” 文创人才备受青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