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中全会释放了什么文化信号?

导 语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我们尝试通过公报中关于文化的几个关键词来探寻四中全会发出的文化信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我们发现,在公报关于文化的这一段内容中,三次提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新中国成立后,着力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极大地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这文化自信也来自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关阅读

数说 | 70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都取得哪些成就?(一)

数说 | 70年来,文化和旅游领域都取得哪些成就?(二)


那么,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哪些基本经验?


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关键


党始终把文化改革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结合时代要求、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发展目标、文化政策,把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表对标,对出现的不足及时校准偏差,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文化治理,党发挥了政治领导、思想引领、制度安排、社会动员、道德示范等重要作用,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拓创新的根本保障。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


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斗争,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不能以意识形态代替文化,影响文化多样性、丰富性;文化又不能去政治化。


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的人工智能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雅静/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追求


“为了谁、依靠谁”是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新中国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鼓励创作生产受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创新文化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社会主义文化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价值理念,核心价值是一个国家的品格,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的精神标识,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始终是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核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共十八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确立了全民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


新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始终保持了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的文化主旋律,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


正确处理古今中外文化关系,推动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守正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借鉴中超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路径。


“不忘本来”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吸收外来”即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毛泽东强调,“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学。”学习苏联的东西,“要有选择地学,学先进的东西,不是学落后的东西。” 


“面向未来”即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2

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从公报中,我们可以读出,


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还需要健全,


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还需要完善坚持,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还需要建立健全。


努力探索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特色之路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完善的历程。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并把“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作为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家博物馆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孙青青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合新的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则站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九大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任务,并且特别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基本遵循。


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哪些“短板”?


我们从《中央财政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梳理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于“补短板提效能”。


今年国家财政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支持仍然强调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其实,这正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此外,《中央财政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情况》还提出,促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加强之处。


相关阅读

“全世界最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短板”


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职责使命、根本要求和实施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种文字版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欧云海/摄


习近平同志强调,


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这些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针对性,对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传媒生态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方兴未艾、后来居上,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适应这种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注重原则性、系统性、创造性、预见性中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努力占领新闻传播的制高点,牢牢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构建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报道中提出:


注重原则性,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注重系统性,在内容与平台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注重创造性,以创新精神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注重预见性,在把握趋势中更好应对挑战。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发挥了重大作用,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据统计,2017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3%,比上年增长12.8%(按现价计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着新期待,新形势赋予新使命。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6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未来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丰富供给主体、优化供给方式、提高供给质量,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二是把创作生产优秀文化产品作为中心环节。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创作生产文化产品应突出思想内涵,发挥其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的功效,以优秀的文化产品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更好地引领社会风尚。


三是增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企业相互促进的文化产业格局。


四是构建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义乌文交会上展示的文创产品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五是打造文化产业人才高地。创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宣传文化等部门将以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和扶持内容创作生产高端人才及相关技术人才。


六是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始终同科技进步紧密相联。宣传文化等部门将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科技支撑水平,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新型文化业态的比重。


七是促进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产业融资租赁、文化保险担保等金融业务创新,运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八是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文化企业提供的是精神产品,社会效益优先是首要原则。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企业在追求社会效益方面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财税政策对于有效引导和保障文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是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保障。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被列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类立法项目。


编辑|李娅排版|李妍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往期回顾

二十四节气品花之立冬

“文学之都”南京:怀旧是它解不开的死结

乌镇戏剧节的品牌发展和城市文化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看看那些“以骨为伴”求索中华文明之源的人

习近平关心的区块链,「媒体领域」可以这样用……

请叫我,女皇陛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原意到底指什么?

从一文不名的“穷乡下”到年游客量达1500万人次的“东方罗马”,奈良做了什么?

区块链难懂?评论员讲给你听

AI在文化产业领域还可以这么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