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科技融合十大趋势全解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佩森菀尔 Author 李佩森

导 语

科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其来理解文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科技渗透到文化产业创造、传播、消费等各个层面,成为重要支撑。2019年8月13日科技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总体上指出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化,政府、市场及两者之间的连接层,要统筹供给和需求两方,研发关键技术,使文化科技向着智能化、数字化、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


1


在供给结构改革之外,首次突出需求侧


技术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未来,以5G为代表的下一代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大数据的存储、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及其与消费互联网的融通,以及区块链相关技术将可能对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不久前,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高〔2019〕280号),提出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现我们对其进行一个全面解读。


1、原则上既重供给侧,也重需求侧。


《意见》指出,要“助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服务模式创新”,这说明文化产业主管部门第一次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不仅提出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不仅要扩大供给的量级,而且要提升供给的能级;同时还提出对于需求,要在服务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创新。现有文化产业的各种需求,许多都是带有个性化、历史场景化的具体问题,也有一些是带有新时期特殊的矛盾性特点,现有的商业模式及服务产品工具集已无法应对,必须创新服务模式,深入实现对需求的满足。

2、总体上提出“文化+”概念,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化。


《意见》提出,找准文化和科技两种思维、缺乏交融的软肋,补齐文化发展缺少核心技术支撑的短板,以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这就是说,要用科技的强大能量,赋能文化产业化,将之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强势产业,为经济发展培育一大新的增长点。


3、凸显“中间层”作用。


《意见》提出,要统筹政府和市场作用,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统筹应用示范与成果推广,引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其中的潜台词也就是说,政府和市场中间的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以及智库、孵化器等这些连接层,将有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们向来在统筹产业发展,对接各方意见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

《意见》指出,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要建成100家左右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管理规范、配套完善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0家左右拥有知名品牌、引领行业发展、竞争力强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军企业,使文化和科技融合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要以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为重要抓手,依靠商业运营作为资源集聚的重要工具。对于那些已先行一步的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或服务商,这不啻于一个特大的好消息,因为这无疑意味着政府部门对于相关重点企业也会加强扶持以及引导。


2

关键技术研发成重点

故宫、云台山、龙虎山、都江堰、雁荡山、红旗渠等都在尝试5G+VR。去年12月,河南红旗渠率先试水了“5G+智慧景区”新项目,结合红旗渠景区的特点和需求,5G+VR全景直播、5G+AR慧眼、5G+AI社交分享、5G智慧鹰眼等新技术已经在景区局部试点。

----虎跃文化


《意见》指出,要加强智能科学、体验科学等基础研究,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关键技术开发,推动类人视觉、听觉、语言、思维等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这说明智能语音识别、面部识别以及VR、AR技术,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的重点技术门类,虚拟现实、沉浸式演出、互联网人机交互文化产品设计等将成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比如由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上海虎跃、上海广涌多媒体、上海歌剧院、上海电影集团、中国舞蹈家协会合作研发的沉浸式多媒体全息舞剧《血染桃花红满天》,便是将全息技术与现代舞和雕塑相结合,采用1:1真人等比呈现全息舞者,使用DTS杜比全景立体环绕声音系统,带给观众更加逼真的沉浸式体验。

除此之外,《意见》指出要加强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文化资源分类与标识、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多媒体内容知识化加工处理、VR/AR虚拟制作、基于数据智能的自适配生产、智能创作等文化生产技术研发,这说明在产业基础设施层面的创新服务商,将可能得到更大的机会;在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当代化开发、资源整理以及整合方面,也会迎来新的发展热潮。除此之外,类似元纯传媒研发的AI人工智能编剧系统,未来也将成为市场热点,人工创作与智能创作,在不久的将来将可能形成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格局。


《意见》指出,要开展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等文化传播技术研发,以及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推荐等文化服务技术研发,这意味着移动化、平台化、用户体验化以及终端的系统化、集成化,将来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类似抖音这种新闻、短视频、内容分发、精准定向投送以及效果化商业变现于一体的商业创新,将日益获得产业与资本的高度青睐,并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

《意见》提出,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这说明,技术赋能传统文化转化、非遗产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比如通过对非遗元素的提取与重新设计,将之与时装设计、汽车美容与整车装饰等结合起来,在未来必将成为一种新的风尚。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并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的创新先行者,必将成为市场的宠儿。立得空间、腾讯、浪潮集团以及一些新锐的文化高新科技公司等,未来将在这波大潮中获得更长足的发展。


3

文化科技十大战略趋势

“互联网+”实现了无线链接可能,成为资源和要素整合的利器。但是,文化才是消费的对象和附加值以及利润的来源,是经济价值的来源,是社会价值的载体。实际上,积极正向的文化价值观才是数字文化企业的固基之本。

----文产人康璐玮


《意见》指出,要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打通关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这就意味着企业、院校、科研机构、产业孵化平台,甚至政府产业基金及相关机构,将更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以市场化产品创新为方向,加快迭代进程,甚至以市场化需求倒逼产品创新,在推出的时间、需求响应的质量以及方式方面,都会向市场化方向迈出更大步伐。

比如,专注演艺领域的上海虎跃文化研发出一种全景深显微亿万像素微摄影系统,它根据目前数字化博物馆的趋势,针对部分特殊及珍贵藏品进行亿万级像素采集,根据藏品类型保证全景深的拍摄方式。此技术手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针对6CM*6CM厚度不超过2CM的物品或标本采集成为超过10亿像素微距或超微距全景深数字图片。


最近,Gartner公司列出了文化科技产业的十大战略性趋势:自主性设备、智能数据分析、AI驱动的开发、数字映像、边缘计算、沉浸式体验、区块链、智慧空间、数字隐私、量子计算。

这十大趋势,归根结底,分为三大方向:


第一是智能


主要是AI人工智能的垂直具体应用,如智能数据分析、AI驱动系统研发等。


其中的智能分析系统,将成为文化产业的热点。比如它可以自动从全网爬取海量数据,然后根据具有自学习特性的高级算法,进行自动统计分析识别出其规律,然后给出简单清晰的结论,并进行定向推送和可视化呈现。如阿里推出的“灯塔”系统便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是数字化


基于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数字映像等,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深度融合。


数字仿真历来具有高度的经济意义和价值,在高等级、精密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企业通过构建虚拟化数字映像,进行仿真测试,并可不断改进实物产品形态。

第三是万物互联


所有信息、资源、人、企业、内容、服务、技术乃至重型装备等,都将进行数字化、编码化,通过区块链、AI以及物联网等技术连成整个全球网络。


其典型代表就是智慧空间。在智慧空间中,人们可以和其中的各模块进行连接和交互。智慧空间,使得创意阶层可以更智慧、更高效,也更方便地推动创意生态的构建,以及推进可以快速迭代的商业部署,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尽先机。


编辑|王晶莹排版|李妍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我们尊重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联系到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做删除处理。转载请注明:首都文化智库


往期回顾

二十四节气民俗美食之大雪

北师大粤港澳文创中心邀请函

元曲极简史:有花有酒且高歌,居村落快活

下一代社交网络是怎样的?答案关乎每个人的永久连接

城市的活力从哪里来?文化创意产业这么做!

广电总局等三部门发布网络音视频新规!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重磅发布!

白居易: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想不到吧?古人的冬天比你的有趣多了!

创意城市改造,他们只做了几件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