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融租赁风向标(1月8日)——甘肃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8-01-08 华夏融资租赁信息网

目 录

一、2017年度租赁ABS发行总额达1462.92亿 

二、融脉科技获得千万级人民币A轮融资

三、2017年租赁ABN共发17只ABN合计288.26亿

四、2017年租赁ABS市场特点小结

、甘肃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

六、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七、数十条环保新政实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机遇

八、山东汇通金租开业两周年:两载风华 铿锵致远

01

2017年度租赁ABS发行总额达1462.92亿 



   融资租赁ABS经历了2016年的爆发式增长后,2017年降温,增速放缓。


   2017年租赁ABS共发103只,发行总额达1462.92亿元。相比上一年,发行数量减少19只,发行总额同比增长仅为21.33%。2016年租赁ABS发行量较2015年的62只增加95.16%,发行总额较2015年的575.26亿元增加109.05%。


   此外,市场资金面紧张,今年的融资成本整体上扬,租赁企业ABS受到较大影响,发行总额大幅回落,加权平均发行利率达6.01%,2016年为4.65%,利率同比增长29.24%。相比之下,租赁信贷ABS和租赁ABN的发行保持上涨态势。


   从发行个体来看,2017年出现了多家单笔发行巨头,此前史上规模最大的租赁ABS“招金2016年第一期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已跌至第四位。此外,国内首单汽车租赁ABN成功发行。


   据不完全统计,汽车租赁ABS发行规模超过360亿元,2017年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80亿元。


   不容小觑的是,ABS市场风险已经显现,开出首张罚单。7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恒泰证券下发了纪律处分决定书,由于其管理的“宝信租赁二期ABS”“宝信租赁四期ABS”“吉林供水收费ABS”三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涉嫌违规,基金业协会决定自2017年8月1日起暂停受理恒泰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期限为6个月。


02

融脉科技获得千万级人民币A轮融资


     融脉科技日前宣布完成千万级 A 轮融资,由香港友联资本投资。


     融脉科技是一家从事互联网金融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银行和企业的管理服务平台,以与银行实体账户体系同步的立体虚拟账户体系、清结算体系和多支付通道集成相结合为基础,通过帮助银行和企业实现账户和交易流水数据可视化精细管理,数据实时抓取、结算、清算和沉淀,为银行和企业的链接搭建中立可信的信息桥梁。


03

2017年租赁ABN共发17只ABN合计288.26亿



    2017年共发17只租赁ABN,发行总额达288.26亿元。2016年仅发3只租赁ABN,发行总额为39.69亿元,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均呈现大规模增长。


    其中,2016年远东租赁发行3只租赁ABN,金额合计为89.45亿元,聚信租赁和易鑫租赁分别发行2只,发行总额分别为35.69亿元、19.97亿元。


    2017年所发17只租赁ABN加权平均利率为5.67%。


    2017年租赁ABN发行高涨,从具体发行时间来看,主要集中于8月和11月,合计发行120.11亿元,占全年发行总额的41.67%。其中,8月共发4只合计45.71亿元,11月同样为4只,发行总额则高达74.4亿元。


    单从时间上分析,上半年发行4只,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已超过上一年全年发行情况,究其原因,与2016年底交易商协会发布的《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修订稿)》有直接关联,《修订稿》打破了长久以来制约ABN发行的重要因素:无法真实出售。此文件的出台引入SPV便于实现破产隔离与真实出售,无疑推动了资产支持票据在市场上的发行。


    8月份受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好转以及债券发行利率的回落影响,债市一改上半年的萎靡状态,迎来发行高发期。11月份发行出现小高峰,考虑在监管政策协调推进和基本面保持稳定的环境下,临近年末对海外加息预期及后续监管落地的担忧加紧融资步伐。


    首单汽车租赁ABN花落易鑫


    易鑫租赁于8月发行总金额为5.02亿元的资产支持票据(ABN)。其中优先A1级发行42,000万元,信用评级AAA级;优先B级发行5,500万元,信用评级AA级;次级发行2,694.08万元,计划由易鑫租赁自持。此单产品为国内首单汽车融资租赁ABN。


   本期ABN资产池涉及易鑫租赁与6869个承租人签署的6869笔汽车租赁合同,二手车占比66.49%。资产池内未偿本金余额共计5.02亿元,单笔资产平均未偿本金余额仅7.31万元,资产分散。



04

2017年租赁ABS市场特点小结


   发行规模创新高 单笔发行巨头齐现


   2017年租赁ABS单笔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此前史上发行规模最大的租赁ABS现已排名第四位。


   截至2016年底,史上发行规模最大的租赁ABS为由招银金融租赁发行的“招金2016年第一期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为48.56亿元。


   2017年2月21日,招银金融租赁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56.36亿元的招金2017年第一期租赁资产支持证券,该证券原计划于2016年12月12日发行,12月9日招银金融租赁发布公告称,经发起机构综合评估公司资金需求和发行成本,决定取消发行56.36亿ABS产品,并称将另择时机重新安排发行。


   同日,华融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融汇2017年第一期租赁资产支持证券,发行金额49.90亿元,发行规模仅次于招银金融租赁,由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


   2017年11月,华融金融租赁再发49.61亿租赁信贷ABS。继招银发行史上规模最大的租赁ABS以后,规模第二、第三的租赁ABS均为华融金融租赁发行。


   汽车租赁ABS发行明显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汽车租赁ABS发行规模超过360亿元,2017年累计发行规模超过180亿元。发行规模和笔数较大的集中于先锋太盟、易鑫租赁、汇通信诚、狮桥租赁,发行情况简列如下:


   汇通信诚发行12笔,累计发行金额达147.62亿元,笔均发行金额12亿元;


   易鑫租赁发行10笔,累计发行112.78亿元,笔均发行金额11.28亿元;


   狮桥租赁发行8笔,发行总额为67.13亿元,笔均发行金额8.39亿元;


   先锋太盟租赁发行11笔,发行总额达32.65亿元,笔均发行金额不到3亿元。


   汽车租赁资产凭借小而分散的主要特点可有效降低资产池风险,这也是近两年来汽车租赁资产在ABS市场广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已有的统计数据中,汽车租赁ABS在2015年仅发6笔,发行金额合计为46.43亿元,2016年19笔,发行金额合计133.53亿元,今年更是超过180亿,其原因除了汽车租赁租金受到ABS市场青睐,也与汽车金融行业今年的迅速扩张不无关联。


   ABS市场开出首张罚单 宝信租赁擅自动用监管账户资金


   2017年7月2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恒泰证券开出了资产证券化实行备案制之后的首张罚单,系恒泰证券管理的“宝信租赁二期ABS”“宝信租赁四期ABS”“吉林供水收费ABS”三只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涉嫌违规,上述三只专项计划的原始权益人按照约定将基础资产产生的回收款归集至监管账户后,在专项计划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短期内迅速转出。在专项计划账户划转归集资金日之前,重新将资金集中转回监管账户。


   基金业协会决定自2017年8月1日起暂停受理恒泰证券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期限为6个月。目前,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已突破1万亿。在“去杠杆,严监管”的趋势下,ABS的发行和管理也将日趋规范。



05

甘肃出台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

    甘政办发〔2018〕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根据国家七部委《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的要求,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体系是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的制度安排。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引导要素资源向绿色产业合理配置和集约使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是引领金融业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有效途径,是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有利于加快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总体目标

   通过金融、财政、环保等政策和相关规章制度的配套支持,用5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形成多层次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和多层级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全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增速高于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和项目数量显著增加,社会主体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绿色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提升。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兰州新区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绿色金融体系


  (一)建立绿色项目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绿色项目库,开展绿色项目评级,确定绿色信贷支持项目清单,鼓励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和项目给予信贷政策倾斜。加强企业环保信息归集、整理与应用,积极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及时公示并共享评价结果,警示环境和社会风险。将企业环境违法违规等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依托甘肃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甘肃网站,探索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企业环保信息共享体系,构建集绿色信用服务、绿色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金融云平台,实现金融管理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及时共享。(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工信委、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科技厅、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等)


  (二)支持金融机构绿色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和绿色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产品的设计、绿色债券和绿色信托产品的发行工作。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制定绿色信贷项目分类标准,将绿色信贷分类嵌入信贷流程管理,实现绿色信贷分类与企业评级相关联、绿色信贷全流程系统化管理与监测。引导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网上结算、第三方电子支付等无纸化结算支付方式,推广网上保险、自助银行等业务,提高农村地区ATM机、POS机等现代支付终端布设率,提高绿色支付结算比率。支持发展智能化、便民化的小区金融超市。引导和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开展绿色增信业务,为全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支持。引导和鼓励省内具备资质的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参与绿色金融业务。支持创投、私募基金等境内外资本参与绿色投资。(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等)


   (三)引导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


   推动建立以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资金筹措机制,整合现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围绕石化、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及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设立绿色甘肃发展基金,支持兰州新区和有条件的市州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投资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投资管理。探索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实施特许经营模式、落实财税和土地政策等措施,完善收益、成本风险共担等机制,支持绿色发展基金投资项目。支持绿色产业引入PPP模式,鼓励将节能减排降碳、环保和其他绿色项目与相关高收益项目打捆,建立公共物品性质的绿色服务收费机制。(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办、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旅游发展委、省文化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等)


   (四)加快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与推广。


   充分利用再贷款、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优化授信审批流程,对绿色环保产业和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或有重大环境风险的行业实行有差别的授信政策。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科学设计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抵(质)押担保模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开展以碳排放权和排污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业务,完善绿色项目投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绿色发展与支农惠农之间的融合,鼓励绿色惠农信贷产品创新,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农业生产排污处理等绿色农业产业项目。(责任单位: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甘肃银监局、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水利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委等)


   (五)鼓励发行绿色债券。


   根据国家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推动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专项用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在甘分支机构积极争取将我省绿色产业项目加入总行绿色金融债券项目库,扩大我省绿色项目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绿色企业债、绿色公司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绿色债券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募集资金。建立健全绿色债券后续监督管理机制,引导发行人按规定用途用好绿色债券募集资金。鼓励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综合利用各类财税政策,出台增信支持、贴息优惠、专项奖励基金等政策措施支持绿色债券发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


    (六)支持绿色企业上市挂牌。


    支持纳入绿色项目库的企业上市和挂牌融资,助推绿色资源的定价、交易和融资,推动甘肃绿色资源资本化。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借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组织金融机构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快推动绿色企业到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甘肃股权交易中心上市和挂牌融资。按照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证监会公告〔2016〕19号)精神,支持我省贫困县(市、区)挖掘、引入和培育绿色企业上市。制定出台支持企业上市挂牌的扶持和奖补政策,对上市挂牌企业按政策分阶段给予奖励,优先支持绿色企业上市。(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甘肃证监局、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政府国资委等)


    (七)扩大绿色保险的覆盖面。


    依法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大力推动化工、重金属污染物产生排放等企业和具有较高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应保尽保,逐步将一般环境风险企业纳入保险范围,拓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面。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大政策性农业、森林保险的提标、扩面和增品,积极开发、引入、推广针对低碳环保类消费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风力(光伏)发电指数保险、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绿色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帮助绿色企业增信、融资,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证保险,支持特色农产品和绿色环保食品的出口,鼓励保险资金直接参与、支持绿色中小企业发展,形成绿色企业+融资+保证保险的模式,引导保险资金参与各类绿色发展基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责任单位:甘肃保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委、甘肃银监局等)


   (八)鼓励和引导设立环境权益交易机构。

    设立甘肃绿色金融交易中心,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用能权)、水权、林权等交易,集聚资本、技术、产业、中介、研究、咨询等各类资源,形成绿色产业块数据中心,为绿色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政府提供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低碳转型等综合投融资服务。探索发展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开发碳金融等市场化产品。(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等)


    (九)探索建立新型绿色投融资交易机制。

    发挥我省风电、光电、水电、森林碳汇等碳减排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序发展碳期权、碳租赁、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实现碳资产资本化。大力推进全省范围内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定完善排污权核定和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动跨省排污权交易。完善市场化的环境权益定价机制,建立环境权益抵(质)押登记及公示系统,探索环境权益回购等模式解决抵(质)押物处置问题,推动环境权益及其未来收益成为合格抵(质)押物。(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政府金融办、甘肃证监局等)


     (十)强化金融风险防控。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收集整理各级监管部门反馈的重大环境、安全生产违法违规企业名单和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企业名单信息,并将其纳入本机构信贷管理系统,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控措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内部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重大风险的联动处置机制,对出现大额授信风险的企业,债权牵头行应牵头制定风险处置化解方案,推动各债权行步调一致、协调有序地处置化解风险,防止个别银行机构随意抽贷、压贷。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有效防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违约风险,充分发挥股权融资作用,防止出现绿色项目杠杆率过高、资本空转和洗绿等问题。(责任单位:甘肃银监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省环保厅、省安监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等为成员的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省绿色金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政府金融办,负责日常工作。(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兰州新区管委会等)


    (二)加强统计监测。

    在现有绿色信贷专项统计制度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相关统计指标,加强对绿色信贷实施情况的统计监测。依托一行三局统计信息交流机制,主动扩大统计监测范围,采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债券等相关业务数据,探索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的甘肃省绿色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和绿色金融统计工作制度。按季采集相应数据,定期开展数据交流和对外发布,推动绿色金融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充分发挥各类智库、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支撑作用,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研究和探索。(责任单位: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政府金融办、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等)


     (三)加强责任监督。

    各地要将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有关部门及金融机构的重要工作目标,加强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分析预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的监督和评估,防范绿色金融风险,促进形成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模式。(责任单位:各市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金融办、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环保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监局、甘肃证监局、甘肃保监局等)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月3日


   



06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1月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时光辉介绍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相关情况。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徐毅松、市发展改革委巡视员王思政、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岑福康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2017年12月15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上海2035”)获得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上海2035”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对接“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为上海未来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5月6日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三年多以来,规划编制过程全面体现了“开门做规划”的特点,国家有关部委全过程指导规划编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长三角区域相关省市、上海市人大、市政协、市区两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全面参与,广大市民通过微信、互联网、来信来访等线上线下多种途径,热心参与,积极建言献策。来自国内外、涉及各个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参与了规划重大战略研究,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规划明确,上海的城市性质确定为:上海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将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将坚决按照努力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规划明确,上海的目标愿景确定为:


   立足2020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

 

   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梦圆2050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规划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坚持“底线约束、内涵发展、弹性适应”,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缓解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紧约束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把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锚固城市生态基底,确保生态用地只增不减。牢牢守住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底线,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恢复能力。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坚持“整体保护、积极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中心城区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以保护保留为主,不断拓展保护对象体系。推动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功能与空间品质,更加关注区域协同与社区激活,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促进空间利用集约紧凑、功能复合、低碳高效。应对未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的不确定性,预留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能力,建立空间留白机制,调控土地使用供应时序,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规划提出,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努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本市空间格局,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一主、两轴、四翼”,即: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虹桥、川沙、宝山、闵行4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提升主城区功能能级,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多廊、多核、多圈”,即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完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功能集聚的重点新市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结合城乡体系和市域空间布局,完善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四个层次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中央活动区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徐家汇等区域。城市副中心共16个,包括9个主城副中心、5个新城中心和金山滨海地区、崇明城桥地区的核心镇中心。

 

   规划提出,要建设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聚焦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国际金融功能影响力和国际贸易服务辐射能级,提升对全球经济辐射能力,深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打造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创业环境,着力保障先进制造业发展。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打造国际时尚设计之都和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强化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支撑,形成城际线、市区线、局域线“三个100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规划提出,要建设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聚焦优良人居环境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社区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99%左右。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比重。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增加广场、公园等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形成总长度2000公里左右的骨干绿道。构建黄浦江两岸地区、苏州河沿线地区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开放空间,推进重大文化集聚区建设。建设高品质文教体卫设施,优化高等教育设施功能布局,每个新城、城市副中心至少有一所大学。推进市级体育设施优化功能布局,打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健康休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创中心,每个新城至少有一处三甲综合医院。

 

   规划提出,要建设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聚焦城市生态安全和运行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放心。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碳排放,加大海洋、大气、水、土壤环境的保护力度,显著改善环境质量,2035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左右。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强化灾害预警防控和防灾减灾救援空间保障,提升城市抵御洪涝、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以及资源能源供给、突发公共事件等城市运行风险的能力。

 

   规划明确,要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聚焦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完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使城市总体规划更加可实施、可操作,更管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主体,统筹各类涉及空间安排的规划,优化形成“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努力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差别化、综合性政策支撑,研究制定有利于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的特定政策,突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强化各部门、各地区的政策措施在空间上的统筹协同。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构建“三大空间、四条红线”的市域空间管控体系,确保城镇空间不被突破,农业、生态空间不被侵占。完善社会参与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思路,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市民广泛、深度参与的社会参与体系,营造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规划维护体系,依托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维护机制,依法完善规划,动态维护规划。


   下一步,上海将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通过探索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逐步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



07

数十条环保新政实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机遇



    继2017年成为环保政策爆发年之后,2018年1月,环保政策再迎密集落地期。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数十条环保新政于1月1日正式实施。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2018年环保政策驱动效应将加速释放。


    记者梳理发现,自1月1日起,国家层面,《环境保护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多个环保新政正式实施。地方层面,《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贵阳大气污染防治办法》、《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浙江省污染地块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政策也开始密集落地。


    而此前的2017年,因《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等数十个重磅政策发布,已经成为环保政策“爆发年”。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冯良此前表示,环保政策推动的力度前所未有,这也预示着环保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2年我国环保产值预测达到12万亿元。在不少专家看来,持续加码的环保政策将进一步放大环保市场空间。


    事实上,在大力度环保政策驱动下,自2017年下半年至今,各路资金就开始竞相进入环保产业,并购潮更是风起云涌。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民营企业之外,不少央企、国企也开始跨界进入环保产业。2017年7月,由中车控股的中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2月,中核集团成立中核环保有限公司进军环保市场。


    专家表示,央企、国企的强势进入将使得环保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环保龙头企业的并购步伐将呈加速之势。


    盛运环保1月1日晚公告,公司拟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购买新能源相关行业资产。而去年,盛运环保曾携手中节能华禹基金专门成立200亿元产业并购基金,首期60亿元,拟用于投资固废上下游及其他环保业务。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12月,环保行业并购动作就很频仍。其中,永清环保拟10.75亿元收购康博固废100%股份;大唐环境以1460.66万元收购恒通公司80%股权;新中天环保股份有限公司7000万收购盐城中惠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国中水务拟收购环境环保专用设备制造公司;奥丰环保拟1.735亿元收购厦门坤跃100%股份。


    不仅如此,环保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走出海外。日前,中国天楹拟85.74亿元收购欧洲环保企业Urbaser100%股权便是一例。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企业走出海外,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并购发达或准发达国家的成熟环保企业,二是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而从海外投资来看,明年及后年的投资趋势仍将继续上扬。


    而在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看来,环保行业分化和重组仍将加剧,一些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在整个行业的占比会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2018年环保行业依靠并购拓展业务的情况仍会持续,并购规模将趋于稳定,预计将维持在300亿元至400亿元,并逐步转向对并购公司的业务经营整合为主。“特别是在污水、垃圾、环卫等运营类资产并购中,可能出现巨额交易。”薛涛说。


08

山东汇通金租开业两周年:两载风华 铿锵致远


    1月8日,是山东汇通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两周年的日子。


    两载风华,铿锵致远。作为山东省首家金融租赁公司,自开业正式营业之日起,汇通金租便承担了引领山东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和探索自身经营管理实践的双重使命和责任。它犹如一艘远征的航船,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中,扬帆起航勠力前行,开始了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征程。


   2016年是汇通金租启航之年,也是济南市提出发展济南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的战略部署年,汇通金租自诞生之日起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密结合山东区域经济特点和股东优势,不断创新融资租赁产品,持续加大对山东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建设及重点企业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逐渐开拓出与地方经济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共荣发展的新局面。


   金融行业是跨区域竞争和发展的行业。两年来,汇通金租赁顺应行业发展规律,精准业务定位,不断强化业务组织建设,快速推进区域中心建设,业已形成 “1+4+6”全国业务网络布局。正是得益于专业化业务平台的提早布局,2017年其业务投放同比增长50%,年末资产余额过百亿元,已覆盖中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


  风险防控是金融机构的赛点,也是其生命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两年来,汇通金租稳健经营,秉承“严控、规范、审慎、创新”的风控思想, 坚持“风控优先,标准先行”的风控原则,细化风控制度,强化风险的全流程管理,创新租后管理模式,引入最新技术手段,建立风控大数据平台,对风险的预知、处置能力持续增强。


  两年来,汇通金租不断深化同业合作,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与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达成广泛合作,建立汇通金租自己的“朋友圈”。2017年,汇通金租获取授信规模同比增长50%,实际融资同比增长100%,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打铁还需自生硬。两年来,汇通金租不断探索实践,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引领,夯实“诚信、协同、效率、成长”的企业价值观,基于“业务拉动、风控制动、运营驱动、考评推动”的“四动”原理,搭建业务系统、 风控系统、运营系统和评价系统四大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租赁业务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


   在公司股东大力关注和支持下,汇通金租于2017年5月完成首轮增资至20亿元,成为全国同期成立金租公司中首家实现增资的金租公司,资本实力进入行业前30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汇通金租正因势而变、乘势而上,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和金融业态发展的大趋势,寻找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为建成一家综合实力位居行业前列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而不懈努力。



《华夏融资租赁周刊》电子杂志免费订阅中!


    《华夏融资租赁周刊》是由华夏融资租赁信息网站成员编写,旨在为融资租赁业内人士及关注融资租赁行业的人士,提供最新融资租赁动态、政策动态、业内高层人 士关于融资租赁行业的研究及关联行业动态,致力于分享融资租赁最新资讯,推广融资租赁理念,传播融资租赁理论知识,降低融资租赁交易成本,扩大融资租赁社 会影响力。欢迎免费订阅!


    欢迎您登入公司网站——华夏融资租赁信息网站(http://www.hxleasing.com/)浏览最新文章。


免费订阅方式:


    直接回复“华夏融资租赁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发送“姓名+公司名称+邮箱地址+订阅”我们将会定期为您发送最新《华夏融资租赁周刊》至邮箱。


意见及问题反馈:


    欢迎您提供宝贵意见及问题,可以发邮件至我们的邮箱admin@hxleasing.com,也可以直接拨打我们的电话:400-900-8563。

欢迎加入“华夏融资租赁交流群“,申请入群请备注所在“公司名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