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圣人,一个观点:要忍辱不要偷生丨再谈辱母案

鬼脚七 鬼脚七 2023-01-22

关于“刺杀辱母案”,我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不谈法官判决是否公平,不谈警察是否尽责,不谈高利贷有多少危害,只是问了一个问题:当有人凌辱你的家人,应当怎么办

很快有上千条留言,里面大多是赞同的,也有留言是这样的:

枉你还信佛,怎么嗔恨心那么重!要忍辱,戒杀生,这都搞不清楚,你看的佛经都喂狗了吧!

看上去很有道理:学佛的人不应该杀生,应该忍辱。

他留言说我学佛没学到位,我承认自己确实是入门者,也不跟他计较,这叫忍辱。但有人凌辱自己的母亲,自己还无动于衷,这就不是忍辱,这是懦弱。

对于类似的世间之事,圣人们到底是什么态度?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老子、孔子、佛陀的观点。


O1 孔子

孔子讲“仁”。仁者,爱人,是孔子说的。孔子重孝。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也是孔子说的。

《礼记·檀弓上》记载: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子夏问孔子:老师啊,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要采取怎样的态度?

孔子说:靠,每天枕着盾牌睡在草垫上,提醒自己不能忘,宁愿不做官,时刻以报仇为念,与仇人不共戴天。无论大街上还是朝堂上遇见仇人,不用回家抄家伙,直接往死里打。


孔子讲“仁”,但为何对仇人不“仁”?!孔子也有回答:

有人问:“以德报怨,如何?”

孔子说:“要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所以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由这段看出,孔子不只是圣人,还是条汉子!


《论语·子路第十三》也记录了一个有意思的问答: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叶公对孔子说:“我老家的人老耿直了,老爸偷了羊,儿子会揭发他。”

孔子说:“我老家人的耿直跟你们不一样,父亲会替儿子隐瞒,儿子也会为父亲隐瞒,耿直就在其中了。”


这就是孔子的态度。

电影《孔子》剧照


O2 老子

《老子》第63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里面的“慈”,可以理解为仁慈、慈爱、慈悲。

因为慈悲,所以能勇敢。慈悲的人,一定勇敢。玄奘大师慈悲,他敢于只身西天取经。

刺杀辱母案中的于欢,为了母亲奋起反,这是最大的慈悲,所以他很勇敢。虽然于欢被判无期,但“天将救之”。


以前有个新闻:“妻子遭联防队员毒打强奸,丈夫躲在隔壁不敢出声。”丈夫不够慈悲,他也不够勇敢。

也有人很“勇敢”,但不慈悲。讨债者杜某也很“勇敢”,什么都不怕,但他没有慈悲。舍慈且勇,死矣!

老子说,心怀慈悲,则战无不胜,防无不固。

没有慈悲的勇敢,就像失去花瓣的玫瑰,只剩下刺,带来的只有伤害。


O3 佛陀

佛陀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在当下,解读看前后。

苏某借钱是因,催债受辱是果;杜某欺人是因,被刺身亡是果;于欢杀人是因,被判入狱是果。

不杀生,是慈悲;杀生,也是慈悲。《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为一商人,名善御,为救五百珠宝商人的生命和财产,杀死一个强盗。

如果善御不管,立时就有五百人丧生失财,同时强盗也造下了谋财害命的重大恶业。如果告诉商人们,仗着人数多,商人们定将强盗杀死。那强盗也终有一死,商人也造了杀业。

最终,善御杀了强盗,救下了500个商人。他宁愿自己犯杀业,救众生。

这是杀生,但这更是慈悲。


《法华经安乐行义》有云:

若有菩萨行世俗忍。不治恶人。令其长恶败坏正法。此菩萨即是恶魔非菩萨也。亦复不得名声闻也。何以故。求世俗忍不能护法。外虽似忍,纯行魔业。

大概意思是:

如果菩萨不惩罚恶人,令恶人败坏正法,这时菩萨也成了恶魔。为什么呢?为了世俗忍辱而不能维护正法,看上去是忍辱,但实际是行魔业!


不能执著于表面的忍辱,而忘了真正的慈悲。《金刚经》中也说: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世俗的忍辱,是“法相”,奋起杀人,就是“非法相”。但真正的慈悲,是“不著于相”,是心怀大慈大悲,“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于欢刺杀辱母者,并不违背佛陀的观点。


关于忍辱,学诚法师说:

忍辱,不是忍受外在的侮辱,而是净化内心的烦恼。菩萨见众生一切苦,心生悲悯,外相上则不拘一格,“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相”,有慈眉善目,也有金刚怒目。


太平广记中有个小故事:

隋朝时,史部侍郎薛道卫曾游钟山开善寺。在参访的过程中,他看见一位小和尚从大殿走了出来。薛道卫突然动念头,想给这位小和尚出一难题,于是他便趋前问道:“金刚何为怒目?菩萨为何低眉?”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回答:“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西游·降魔篇》的结尾,佛陀用降魔掌封印了孙悟空的“恶”。


知识多了,很容易就成了我们的束缚。以至于有人学佛学久了,连自己母亲受辱都不敢反抗。

圣人的教导,不是提倡表相上硬忍,而是做到内心的慈悲;不是让人变得懦弱,而是让人更具智慧。

/完/


【七哥闲谈】

昨天的文章连接:当有人凌辱你的家人,应当怎么办?

今天的解读,也只是我对儒释道的粗浅理解,仅供大家参考。在佛法面前,我永远是小学生。

昨天在飞机上坐了一天,总算在凌晨一点到了西双版纳,跟着小茶婆婆的茶山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