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心一意一辈子,便是最好的修行

万能鹿 鬼脚七 2023-01-22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信佛是为了求一个心安。可心究竟该怎么安?为什么烧了那么多香,看了那么多经,心里面还是乱?


今天给大家讲讲莲池大师的故事,或许你会从此对“一心不乱”有新的理解。


文/万能鹿 (微信公号:taobaoguijiaoqi)


01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除夕那天夜里,杭州一户姓沈的大户人家里弥漫着肃杀之气。

丧葬用的麻衣孝服还未收去,窗外便开始飘起了雪花。

安静得像一场梦。


续娶的夫人汤氏迈着细碎的步子走上堂前,手里捧着一盏热茶。

沈祩宏目光望向远方,心中却惶恐于视线的无处安放。

极目远眺,尽是变化莫测的无常,

或许回归内心才能找到究竟的答案?

沈祩宏心里很乱,但又好像很快就能见到曙光。


这几年,沈祩宏过得很不容易。

孩子、妻子、母亲、父亲先后离他而去,生死相隔。

续娶的汤氏虽有百般温存,但二人却始终相敬如宾。

他知道,自己是怕了,无法了却生死的答案之前,他不敢再贸然说爱。


那个老婆婆的样子最近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

那年他与人游玩至乡下,遇见一位终日念佛的老人。

每天念佛数千遍,常年不懈怠。沈祩宏很好奇,便问她为何如此坚持。

老人回答到:

“我的丈夫过去一直念佛,直到临终都没有任何疾病,与人拱手作揖道别后安然离去,没有一丝痛苦。因为他,我才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议。”


归来后,沈祩宏便在案头上写下一行小字——“生死事大”

既是自省也是鞭策,从此栖心净土。


02

晚明传教士利玛窦


明朝末年,净土已不像从前那般清静。

受社会转型影响,佛教也在动荡中经受着残酷的考验。

亲历丛林内部危机四伏的僧人湛然圆澄在《慨古录》一书中写到:


“去古日远,丛林之规扫地尽矣,佛日将沉,僧宝殆灭,吾惧三武之祸,且起于今日也。”


一边是追名逐利、奢靡享乐带来的浮夸堕落,

与其追求了脱生死,不如追求长生不老,僧人炼丹求长生的例子屡见不鲜。


令一边是多种文化、宗教的冲击抗衡。

随着利玛窦等外国传教士的登陆,耶稣会传教士打着“易佛补儒”的旗号,与佛教抗衡。

本土的阳明心学等儒家思想,也吸引了一大批“上流社会”的佛教徒改弦易辙。

他们认为念佛求往生那是底层人的信仰,佛教中恐怕只有禅宗的“顿悟”可与之媲美。

然而,顿悟绝非易事,后人往往只模仿了形式,却不知其究竟。

因此,出现了许多“狂禅”者。野狐禅、醉笑禅、林下禅等等,林林总总竟有108种禅。


面对内部外部的双重压力,丛林内部的有识之士,奋起改革佛教弊端,一度形成今天称之为“明末佛教中兴”的局面。

此中,“佛教中兴”很重要的一股潮流就是对西方净土的归向。

此时的沈祩宏还不知道,他将与这股潮流走在一起,成为势不可挡的先锋。


03


“啪!”

一声脆响打破了除夕的宁静。

汤氏手中的茶杯突然碎裂,茶汤洒了一地。

沈祩宏如梦初醒般收回了视线。


他望着惶恐不已的妻子,答案沉在了心中。

“因缘没有不散的道理。”他说。

汤氏默然。


初三的早上,沈祩宏简单收拾了一个行囊,行囊中还有一罐父母亲的灵骨。

他站在家门口,对妻子作揖道别。

“恩爱无常,生死谁也替不得谁。我走了,你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吧。”

汤氏早已料到了这一天的到来,她淡淡地回他:“夫君先走,我随后跟随。”


从此世间少了一位青年才俊,多了一名苦行的僧人。

32岁的他有了新的生命,人们叫他莲池大师。


04


探寻真理的道路是艰难的。

莲池大师在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

当他走到南京瓦官寺时,因为思念父母亲加上劳累,一病不起,昏死过去。

人们为他举办了丧礼,正要举火荼毗时,莲池大师微微说了一句:我还有一口气。

方才停止。

病好后,大师五次参加坐禅法会,自始至终,连左右邻僧的法名都不知道。


他曾徒步北游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放光。

在那里他向老禅师求教心法。

禅师告诫他:


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


他也曾前往京师,向临济宗祖师笑岩德宝禅师问道,请求禅师开示。

禅师见他因缘即将成熟,便对他说:


你三千里外求开示于我,我有甚么开示你?


归途中,莲池大师途径山东东昌府,突然听到樵楼鼓声。

常年的艰辛与求索,加上苦苦闻思,一声清脆的鼓声让莲池大事豁然大悟,感觉“身心脱落”。

于是,就在此地,他作了一首偈子,憨山大师将此认定为莲师的开悟偈。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可奇。


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05

云栖寺


没有人是无来由地来到世间的。

莲池大师深知自己的使命。


隆庆幸未年间,莲池大师回到杭州,见云栖一代山水幽寂,产生了终老于此的志愿。

这里原本是已故高僧伏虎禅师所居遗址,一些居士为大师造了三间茅屋以避风雨。

大师独自一人,居住于寒山岩岭,曾绝食七日,跌坐于岩壁之下。


一年大旱,村民祈求大师祈雨。

莲池大师笑着说:我只知念佛,没有什么法术。

众人坚持不已,大师只好出山,手持木鱼,绕农田念佛。足迹所至大雨如注。

村民惊喜万分,决定为大师建造寺庙。

一挖,就挖出了旧云栖寺的立柱基石。并在此基础上修建了新的云栖寺。


莲池大师于是便以此为道场,弘扬佛法。

他以自己出色的学识和坚定的信仰,打破了原有的“底层人才专注念佛”的观念。

主张禅净双修。


他认为,宋明佛教衰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禅法的堕落和戒律的松弛。

禅家乱用机锋棒喝,公案泛滥。

古人棒喝是为了引发禅机,要求施者明具慧眼,而当时禅师们自己都没开悟,答不出问题就乱打人。导致师徒互相不尊重,经常在地上扭打一团,实在让人无法升起信心。

参禅不能离开经典的教义,离开教义便是邪解。


为了以正视听,莲池大师制定了相当严苛的戒律。


凡想要在云栖寺出家者,必须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必须由父母或极亲之人亲自送至寺;


2、经审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脱逃、非势逼贫穷、非心图放逸、非曾为恶事、非身属大家、非负债不还、非家缘未了者方可;


3、读诵经典方面应已粗知晨昏功课之经,如《心经》、《弥陀经》之类;


4、颇通书字:书不必博学,但亦曾少分读习,字不必工好,但能随分书写。


此外,据《云栖法汇》记载,所有沈家的子孙都不可以在云栖寺出家,这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义。


06


一时间,莲池大师威名四海。许多达官贵人都前来求教皈依。


其中,侍郎左宗问到:“念佛能大彻大悟吗?”

大师回答说:“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这句话出自《楞严经》,讲得是一段佛陀的故事,当时佛陀在恒河边打坐,一个商队从身边嘈杂而过,留下一地狼藉,佛陀出定后问众人何故,众人道清原委后反问你不知道吗?

佛说,不知。

佛的不知不是昏沉,而是停止了耳目的流转,回归到了内心,把所知空掉了,剩下的便是般若。

每个人内心都是自性圆满的,念佛是最方便的方式,又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还有一次,仁和县令樊良枢问了一个我们都想知道的问题:

“心乱妄想多,如何能得到清净?”

大师说:“置之一处(心住一境),无事不办。


一心不乱的概念从此流传开来,此处的心也就是达摩所谓的“禅”。

一心,就是专注于正境。

一门心思想发财、想升官也能够有回应,但这样的境界不属于正境,因此终归还是会乱。

不乱,是指不生妄念。


每天我们脑子里像走马灯一样跑过的种种念头都算妄念,正做着工作,突然右下角弹窗弹出了一个新闻,注意力就被带走了。

本来心情很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绪就被带坏了,吵架吵到最后,都不知道最初因为什么吵……


“如前忆念,念念相续。”如果能够专注一心不乱,持名念佛,那么这一刻你知道自己在念佛,“念念相续”,下一刻你也知道自己将在念佛。

自己的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此,你便真切地活在了当下。


由此,莲池大师强调:念佛总摄一切佛法。


说白了,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锻炼,如果连这基本功都没有,那也遑论什么顿悟了,佛法要解、行并重,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了解再多佛教知识,了不得生死,出不了轮回,也不过就是佛教爱好者,打了无数妄语罢了。


07


莲池大师一生恪守戒律,珍惜福报。直到垂老之年,依然自己洗衣服、倒尿盆,不愿意让别人代劳。他房内的一顶麻布帷帐,是母亲去世那年做的,一直到往生都不曾更换。


此外,莲池大师还禁忌杀生,他曾经赎买寺前万工池作为放生池,并在80岁诞辰之际又增广扩大。每年用于放生的经费,全从僧人口中节俭,大约200石粮食。

以至于后来,每当放生前宣讲佛法时,鸟兽都闻木鱼声而戛然无声。等宣讲结束,才一起振翅喧鸣。


在云栖寺住持道场40年后,莲池大师在临终前半月预知到了自己的时辰。

他到城里同弟子和老友们一一道别,回到山上后和慎重道别,并严厉嘱咐到:大众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

而后又写下了《三可惜》、《十可叹》,最后面西而逝。

世寿八十一载,僧腊五十年。


后人称莲池大师为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为一体的集大成者。

当之无愧的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一句佛号、一部经,一生成就”。

这就是莲池大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完)



【编者按】


莲池大师平生著述颇多,其中有一部《竹窗随笔》,记录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


例如,有一则故事说,人们常说做事要胆大心小,大胆要敢于承担,心小要慎重考虑。


但对于修行的人来讲,要反过来,心大胆小。


心大要包容万物,担负着千万生灵的解脱,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没有尽头的。


胆小要谨遵戒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不敢怠慢。


如今,初学佛的人稍稍聪明一点,就轻视同辈,蔑视古人,藐视清规,鄙视净土,胆子是够大了。


但看真实水平,不过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只知道保养爱惜自己渺小的肉身,不知道法界广大无边的限量,心未免也太小了。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故事,感兴趣可以在微信后台回复“莲池大师”下载电子版《竹窗随笔》。


想听更多万能鹿讲故事的文章,请点击下方链接:

大唐驱魔人——空海法师;

六祖慧能:文盲的逆袭

怀素和尚:因为你是天才,所以更要努力;

一行禅师:佛系人设时代,你该学学他;

苏东坡和佛印:朋友做到这个份上才配叫知己


▼ 点击“阅读原文",和七哥一起抄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