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略传》上
写在前面的话:
天降大雪,我在屋内熟读经典诗文,想起儿时学过的《岳阳楼记》,找到原文朗诵起来。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时,忽然仿佛连接到作者的内心,感慨不已。一时兴起,网络上简单看了作者范仲淹介绍,兴趣更浓。
遂于kindle 买了一本《范仲淹传》,细细品读。时而钦佩,时而感动,时而叹息。钦佩其知识之渊博,感动其品性之高洁,叹息其命运之多蹇。
大雪依旧,遂作一略传以记之。
文/鬼脚七(微信公号:taobaoguijiaoqi)
01
楔子
话说朱元璋起义成功,建立的明朝,国号洪武。
建国之初,盗贼横行,民不聊生。朱元璋颁布了最严酷的刑法,动不动就要杀头。不过死刑犯,朱元璋都要过目查看一二。
这天,朱元璋查看死刑犯案卷之时,发现里面有个人叫范文从,御史,因反对朝廷政策而被判死刑,籍贯苏州。朱元璋命人传唤范文从,问道:“你不会是范仲淹的后人吧?”
“罪臣正是范仲淹的第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吟两秒后,命人取来锦帛,写下十四个大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罢,他把这幅作品送给范文从,说:“免你五次死罪!”
此时,离范仲淹去世已有三百余年!
范仲淹,究竟是何等传奇人物,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来听我讲讲他的故事。
02
有钱难买少年穷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多在少年时代吃过不少苦,范仲淹也不例外。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两岁时,父亲范墉去世了。范墉生前是个七品县令,范家也不算穷。据说范仲淹是偏房谢氏之子,范墉死后,谢氏日子很不好过,被迫改嫁到了山东长山县朱家,把范仲淹也带过去了,改名为朱说。此时,朱说才两岁,不晓世事。
北宋年间,重文轻武。
朱说从小好学,十分聪明,也异常勤奋,在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寄读。在醴泉寺,朱说的生活十分艰苦。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用刀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然后把各种咸菜野菜捣碎,用醋一拌,加点盐,和粥一起吃。如此过了三年。
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
(划粥断齑)
一天晚上,朱说发现锅里有两只老鼠在偷粥吃,一黄一白。他很生气,追赶两只老鼠到一棵大荆树下。树两边有两个老鼠洞,仿佛若有光。朱说拿来工具挖开老鼠洞,大吃一惊!我勒个去!发现了一坛金子,一坛银子。
朱说心想:“此鼠可恶,其有如此多金银,还窃我一碗粥!”
不过他从小就接受儒家的教诲,又在寺院读书,出家人戒律讲戒“不予取”。朱说沉吟两秒后,不动声色,把金银原封不动又埋好了。
虽然朱说勤俭刻苦,但朱家的几个儿子却成天游手好闲花天酒地。一次,朱说劝道:“兄弟啊,咱家境不富,父亲赚钱不易,你们别乱花钱,好好读书!”
朱家公子听了,满脸鄙夷,说道:“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的哪样花费不是我们朱家的钱!”
朱说当时愣了:什么?!你们朱家!!
回到家后,朱说从母亲那里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翌日,朱说背上琴,拿上剑,离开了朱家!临走放出狠话:“十年之内不恢复范姓,我誓不为人!”
是年,朱说二十三岁!
03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朱说来到河南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公费学校,读书不要钱,但生活要自理。那时,朱说仍然穷得厉害,每天仍然只能喝粥。
一天,一同学看不过去,从家里带来鱼肉饭菜送给朱说,朱说推脱不要。同学以为他不好意思,就把饭菜留下来了。过了几天,同学发现饭菜他一动没动,饭菜都发霉了。
同学很生气!
朱说道:“真的不好意思,平时吃稀粥咸菜习惯了,我担心吃了你这个后,再也吃不惯稀粥咸菜了。”
朱说很珍惜在应天府的学习机会。他昼夜苦读,晚上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实在不行了就和衣而睡一小会儿,据说五年之内,从来没有“解衣就枕”过。
一日,信道教的皇帝要去朝拜太清宫,队伍路过应天府,同学们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去大街上等着看皇帝,只有朱说不闻不问,继续埋头苦读。同学回来后说:“朱兄!皇帝多难见到啊!你怎么不去看看?”朱说答道:“等书读好了,再见皇帝也不晚!”
就这样,朱说在应天书院博览群书,文韬武略、儒释道法、排兵布阵,都不放过。
(应天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那时候的范仲淹,志向远大,对自己那是相当自信!他写了一首诗: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看看后面四句,范仲淹自比颜子和钟期,自视甚高!
颜子就是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钟期就是与俞伯牙是知音的钟子期,品琴高手。之前说过范仲淹也是弹琴的。最后两句是说,如果这世道还重视“斯文”的话,山涧中的苍松又何必跟那些小山苗计较呢。
一日,朱说来到一个寺庙,遇到一位大师。
朱说问道:“大师,您看看我以后能做一名好宰相吗?”
大师回答说:“不能!”
“那我能做一位很厉害的医生吗?”
“嗯,也不能!咦,你刚才说要做宰相,怎么一下又想做医生?”
“大丈夫在世,为百姓谋福利者,莫过于一朝之相,若不能为宰相,那就做一名医生,惠及百姓!”
大师沉吟两秒,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此子日后必有宰相之才!”
后来的范仲淹,最高职位是参知政事,乃副宰相之职。这是后话。
公元1015年,二十六岁的朱说,终于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
04
基层为官,初露锋芒
司理参军是个最小的官,九品,但好歹也有了朝廷俸禄,于是朱说把母亲接到身边。
又过了两年,朱说表现不错,升官了,成了文林郎。于是他给皇帝写奏折,申请恢复“范”姓。听说那时苏州范家还有些反对意见,毕竟苏州范家还是有些家产的。于是朱说写信保证说:“止欲归本姓,他无所窥。”大家才放心,皇帝也同意了。
从此,朱说改回名字,姓范名仲淹,字希文。
是年,范仲淹二十八岁,离他上次发誓恢复范姓,相隔五年!
1021年,因为工作业绩不错,范仲淹被调到泰州管盐仓。
范仲淹发现海堤年久失修,海潮倒灌,经常毁坏良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范仲淹上书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这是件大事啊!耗财耗力!还好,朝廷同意了。但工程刚开始就出大事故了。
一次筑堤时,海水太猛,一下卷走了一两百个农民工。大家都吓坏了。现在要是有个工程死了一两百人,也是很大很大的事故!于是很多人要求停工,说这工程根本就不可行,而且很不吉利!还有人说这根本就是范仲淹想搞政绩,劳民伤财!
此时范仲淹顾不了那么多,坚持继续筑堤。为了让劳工不害怕,他亲自站到海里,指挥大家一起护住阵脚。当然,范仲淹也怕死,不过看了看站在自己身边神色坚定的好友滕宗谅,他内心平静了很多。
滕宗谅是谁啊?就是后来让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滕子京。
(范仲淹与滕子京)
1028年春,长达150余里的捍海堰终于修好了。后人把这个堤命名为“范公堤”。
筑堤期间,因为母亲去世,范仲淹不得不辞官回家。按照古代规矩,官员父母去世,都要回家守孝三年,不能当官。这叫“丁忧”。
丁忧期间,范仲淹被“返聘”到应天书院当老师去了,教出了不少优秀学生,不多讲。
丁忧结束后,范仲淹被晏殊推荐到京城,开始了他精彩地“三进三出”。
05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到京城后,担任密阁校理,就是皇家图书管理员。
历史上很多牛人都做过图书管理员,例如老子,例如毛泽东。小说中那些看守藏经阁的,大多也是绝顶高手!密阁校理官不大,但离皇上近啊!经常能见到皇上,这是最大的优点。
那年北宋的皇帝宋仁宗,十九岁。有点惨的是,皇太后还在听政,大权在握!
刚好赶上皇太后大寿,皇上带着大臣到会庆殿跪拜给太后祝寿。这明显不合礼制,但群臣都不敢说什么。
范仲淹不干了,写奏折说:“皇上啊,这不行!你孝敬母亲可以,这是家事。但文武百官一起叩拜,这是国事。有损皇上威严。”随之又上书给太后:“太后啊,皇上都已经十九岁了,你应该结束听政,把权力交给皇上......”
知道此事后,举荐他的晏殊很生气,说:“我刚举荐你,你就给我捅这么大篓子!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我想想吧!”
范仲淹一愣,说:“啊,我正是为你想啊。我担心别人说你举荐的人毫无作为........”后来,他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范仲淹得罪了太后,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被调离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这是范仲淹的“一进一出”。
1033年,太后驾崩了。宋仁宗一想,上次那个敢说真话的范仲淹不错啊,调回来吧。于是范仲淹第二次进京,担任右司谏,也是个小官: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
期间,皇后和妃子闹矛盾时,不小心打到了皇上。皇后是个不错的皇后,平时管理后宫严厉,但得罪过一些人,此时那些人抓住机会,蹿腾皇帝废了皇后,宰相吕夷简也在其内。
这是大事啊!范仲淹很是不平,先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争辩,未果。后来写好奏折,要上书劝皇上不能废皇后。
范仲淹的妻子很担心,拉着他的衣服,说:“相公,你被贬过一次了。这次你能不能别管?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我们母子考虑啊。”
范仲淹看了看满脸愁容的妻子,把九岁的大儿子叫了过来,说道:“我这次上朝,如果回不来了,你就带着弟弟好好读书,以后永远不要做官!”
说罢,转身离去,留下一道萧瑟的背影!
妻子无可奈何,头脑里闪现一个画面: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结果是,范仲淹还在等着见皇上,宰相吕夷简就讨来了圣旨,直接把范仲淹贬到浙江桐庐任知州。
这是范仲淹的第“二进二出”!
之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后来升为吏部员外郎。吏部就是管那些官员的。
范仲淹发现举国上下太官僚了,机构太臃肿了,而且宰相吕夷简培植羽党,任用亲信,把持朝政。范仲淹绘了一张“百官图”,列出了谁是谁的亲戚,谁是谁的门生,谁又是走了谁的后门,直接递给了皇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分成了两派,相互指责!这就是有名的景佑党争。
唉,吕夷简是政治老手,权谋多厉害啊,范仲淹仍非其对手。
1036年,范仲淹又被贬黜,这次贬到江西饶州。从京城到饶州,这一路很凄凉,竟无一人接待。范仲淹苦中作乐,写下一首诗: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是啊,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这是范仲淹的第“三进三出”。是年,范仲淹四十七岁!
范仲淹的朋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来劝范仲淹以后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要像报喜鸟而不要学乌鸦......
岳阳楼
范仲淹回复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又写一首诗:
危言迁谪向江湖,放意云山道岂孤。
忠信平生心自许,吉凶何恤赋灵乌。
不久之后,北宋受西夏入侵,节节败退!
危难之际,居然有人推荐范仲淹去带兵打仗,等待范仲淹的命运如何?
《岳阳楼记》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看《范仲淹略传(下)》
(上篇完)
【编者按】
范文正,是一个传奇。布衣时为名士,州县为官时为能吏,边疆戍边时为名将,在朝廷时又为良相。
同时代的人称之为“当朝人物第一”,朱熹更是尊其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如此人物,令人心神往之。
上篇到这里便结束了,接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面对困难,范仲淹又该如何应对?请关注鬼脚七公众号,继续看《范仲淹略传(下)》。
阅读:
▼ 点击“阅读原文",和七哥一起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