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报道 | 才扬:每个普通人都在做着伟大而不平凡的事情
1月31日,已经有5年送外卖“工龄”的杨虎坐镇“饿了么”快递平台钟家村站点,不时接单、发单,同事们负责外送。当天,一份送500盒快餐的“大单”让他们不得不弃“双轮”换“四轮”——用搬家的货车运送盒饭。由饭店送到发热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路程仅有4公里,但非常时期,骑手们丝毫不能懈怠,测体温、戴口罩一样都不少。杨虎说:“从大年初三开始,我们平台为武汉的医院平均每天免运费送餐1500份。在这里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非常辛苦,疫情这么危急,这些单,免费送!”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早日回家
口述|摄影:才扬
编辑整理:曹旭
在武汉,每一次外出采访都如临大敌,先换好外出的衣服,戴好医用手套,再戴好护目镜,小心翼翼地戴上一个或两个口罩,最后在门口换上出门的鞋,最后再背上采访设备,每次做完这些的时候,作为胖子的我,基本上已经气喘吁吁、全身大汗。最近去医院采访,还要再多穿一件防护服。此外,我们每天戴的护目镜经常因为里面产生雾气而看不清楚,但还要隔着护目镜,记下一个个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的人的名字和故事。家人每天也叮嘱我一定要注意。我爱他们,所以更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大家都能早日回家。
在采访期间,我常常被很多场景和故事打动。一次在武汉市中心医院采访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女子在轻声哭泣。老实说,在医院周围的确诊病人或疑似病患非常多,传染风险很大,我没敢跟她询问,也不知道她遇到了什么。生离死别都是很伤心的故事。还有一次在社区采访,有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每天能睡上3个小时的觉,就太幸福了”,有的说,“很多天一顿顿都吃方便面,真想吃盒饭”。我遇到一个工作人员,他每天要给隔离的老年病患送药。他戴着目镜,我其实看不清楚,但我看到他眼镜里都是泪水生成的雾气……这种环境下,每一个普通人都在做着伟大而不平凡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来武汉,很多次经过长江大桥,望着雾气中远方的建筑,也离得很远地看过黄鹤楼。武汉,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900万人在与病毒的斗争。在这场看不到硝烟和战火的战役,我也置身其中。
其实从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那天起,我就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武汉人。这些天,我去了很多地方,火神山医院、新洲区的口罩厂、武汉市的普通社区、中南医院、市中心医院、第五医院,也看到过早上5点和晚上11点的武汉解放大路。在这段特殊历史时间下,我用手中相机和麦克风录下了一些勇敢的人的众生相。此时此刻,我跟他们没什么两样,那些医生、防护服工厂的工人、快递员、厨师、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他们都在默默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我,也在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为了让这座城市不会睡去,不能死去,很多人在这里勇敢地坚守着。
送肉送菜给独居老人和残疾人;送药品给普通居民、疑似病患与密切接触者;为急需出门的居民召唤出租车服务;为每个小区进出者量体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所辖四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就这样度过了每一天。完成这些琐碎而细致的工作,劳累压力不必说,睡眠不足已经是常态。他们只是平凡一员,默默坚守岗位,为抗击疫情尽心尽力。
2月4日,无人机拍摄改造中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内部。
1月29日,北京宣武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在武汉驻地练习防护技能时,护目镜内充满雾气。
2月2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一名工作人员在物资区休息。
1月28日,在武汉市新洲区武汉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工人在赶制防护服。
1月30日,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来自中建三局的工人在加紧施工。
2月4日,改造中的武汉客厅内部,它将被改造成为一所“方舱医院”,以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轻症患者为主。
2月5日,武汉市江岸区永清街道仁义社区党委副书记李娟娟(左)探望独居老人程春英。
题图照片:新华社记者才扬在采访现场。陈晔华 摄
题图及图片设计:陈黎明
特别提醒
在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
广大摄影人须遵守防范疫情的各项规定,
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更多来自“疫”线的摄影报道
请长按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官网专题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