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片报道:DK-15北京站

读库 读库 2020-11-16

DK-15北京站视频集锦,由《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纪录片团队特约拍摄

立冬时节,一年一度的读库读者年会如期而至,新办公室迎来了许多新老朋友,坐在台上的是老六和主持人林海,他们习惯不打草稿,临场现挂。
 
两位身后的大书架上摆放着未成书前的折页,凑近了能闻到熟悉的纸张的味道。
 
年会开场,老六表示,这是读库北京新办公室第一次接客,每年年会都很自如,今天多少还有点紧张。
 
老六现场示范,慈眉善目和苦大仇深是可以同时在同一张脸上存在的。
 
搭档林海特意从上海赶来,他说往年每个月都会来一次北京,今年倒是第一次,遭遇了一个很魔幻的年份。
 
不管外面如何风云变幻,读库的经营基本正常,仍旧踏实、结实地活着。库房和编辑部都搬进了新的办公室,还招揽了一批新鲜的小六,打理干净了外围,烦心事也基本得以解决,终于能回归自己的核心业务——好好出书。

当外界变得无锅可甩,解放出的时间和精力便可用来思考人生,老六做了一场 “非常6+1”式的自我反思(具体内容见今天第一条的推送)。
 
新老朋友们在读库大客厅欢聚一堂,中间笑得最欢的是几位读库老哥们。
 
现场也陷入了沉思,迎面撞上这些问题时,各位互相提个醒。
 
看把东东枪给愁成啥样了,用邻座郑捕头的酒窝补补。
 
楼上玻璃屋内坐着的大多是读库的审校老师,现场化身为虎视眈眈的审判官。

由于读库大客厅容量有限,这次北京站的年会,只开放了三十位读者报名。最远是从武汉而来的读者,他不好意思地透露,这次主要是来北京看女朋友,顺便来参加年会。
 
笔记本《有书而在》《因书而美》的作者顾晓光老师,他拍摄的“阅读之美”系列摄影已在全国展出上百场。
 
总是抢先我们发出年会内容的郑捕头,年年如此,勤劳高产。这次被老六成功地拖到第二天才发。
 
发言者是另一位闪亮的劳模土摩托老师,他疑问读库未来是否只做小轻薄的读库本。
 
读库新款NB《铁皮时光机》的作者老葛,外表看来是个爱骑重机兜风的酷大哥,但本人最爱宅在家中作画。
 
“建筑史诗”系列的作者王南老师发问:“作者老六写的作品,比如《记忆碎片》、三十五岁必死系列,主编老六会怎么评价呢?”
 
《记忆碎片》(《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第一版)的编辑杨葵老师接手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当然写得很好,不然我这么傲娇的人,一般的稿子怎么可能会出呢?
 
 面对称赞,老六则将自己定位为一名业余作者,他说:“如果通过我的努力,大家认为我是一个专业的编辑,这可能是我最骄傲、最看重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掌声,林海老师的开怀大笑和老六的憋着笑。
 
有正在做笔记的读者
 
有读者在年会过程中开小差,偷偷跑去了读库网店。据说,下单不满666元不准出门,否则就发配到编辑部做苦工。

年会结束后,本来以为自己是主角的老六,沦为人肉拍照机。
 
终于有年轻的读者来找老六签名,五彩斑斓的摄像师记录下了这个时刻。
 
这不是《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团队第一次跟拍,他们已经从最开始的采访者变为现在的合作商。
 
今年是读库这家百年老店开业的第十五年,和我们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位读者曾说:“我们都是一路犯愁,一路大步向前。”年初的几个心腹大愁都已逐渐尘埃落定,接下来就用书说话。

摄影:朱朝晖 郜华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