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净土之地”重塑旅行视角,探寻山地部落的当代生活丨快来黔东南

2016-10-08 Chinabooks中国书店



请关注

今日推荐


这里是
         黔东南!

黔东南,亚洲仅有的两个“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旅游胜地之一;


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全球18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

  ◆  ◆  ◆  






我们带你开启重塑旅行视觉的深度旅行,解读这片中国

“山地部落”这个词,与都市文明遥遥相对,天然涵盖了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等色,能够燃起无数人踏上旅途的渴望。 新旧秩序的交叠与变化,成为今天的黔东南真正的景观。与其说这样的地方已经不是原生态的净土,不如说,这里在漫长的年代里建立的人与土地的关系,还处在一种更加传统的秩序之中。那种在经年累月中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暂时未曾被新世界全然改变,它看起来似乎新旧杂糅、真相难辨,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集中,形成一种独有的变化节奏。我们从黔东南开始,学习如何用“在地者”的视角观察一地的恒常变化,也期待每个参与者在路途中看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而获得对各地更加真实、丰富的沟通与理解。

穿行于苗疆腹地

三江并流黔东南


黔东南有两个含义:一指贵州东南,是自然地理区域概念;二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包括首府凯里市和15个属县。黔东南位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谷地,山多林密,溪涧纵横。我的第一印象是,黔东南与福建的武夷山区、戴云山区类似,都是以河谷盆地、山坡梯田为主的稻作农业区。

“贵州70%的土地是喀斯特地貌,干旱和石漠化严重。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是最大的一片非喀斯特地貌,青山绿水,是贵州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熊康宁教授说。他是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院长,专门研究喀斯特石漠化问题。在他看来,只要不是喀斯特地貌,就适宜人居。


“那么,为什么黔东南的发展比较落 后呢?”

“我只能说,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看,黔东南条件很好,水热条件好,森林植被好。”他说,“在南方其他省份,这很平常;可是在贵州,是难得的鱼米之乡。它为什么落后?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历史的、社会的,或交通的。那里是少数民族地区,我记得以前去黎平坐车要两天时间。”

黔东南州有三条主要河流,平行东流:北部的㵲阳河、中间的清水江流入湖南沅江,属于长江水系;南部的都柳江流入广西西江,属于珠江水系。表面看来,清水江与㵲阳河更亲近,一路并行,同归沅江。其实二者差异很大。㵲阳河流域有喀斯特岩层出露,作为湘黔道的一部分,汉文化很早就进入了这一地区;而作为苗瑶语族迁入通道的清水江,后来也积累了丰富的汉文化,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苗、侗民族的共同家园,在文化上, 倒是苗岭山脉南北的两条河流十分亲密。北面的清水江是仅次于乌江的贵州第二大河,由黔南州的都匀市进入黔东南州,横贯黔东南州腹部,汇集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台江、剑河、锦屏、黎平、天柱10县市的水系,东出湖南,流域 面积广阔。南面的都柳江仅汇聚丹寨、榕江、从江和黎平等县诸水,流域面积较小, 最后南下西江。在这里,高大的苗岭并非阻隔,反而是连接两个流域的通道。

明清时期的苗疆腹地,指的就是黔东南清水江、都柳江之间的苗岭山区。这里至今散落着成千上万个侗乡苗寨。

我们落脚的乌东苗寨农家乐的窗外是碧绿的稻田、小溪,三四个赤条条的孩子正在嬉闹玩水。这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了。乌东是个大村,百余户人家坐落在山坡上, 吊脚楼鳞次栉比,但空空落落,偶尔才见到一两个人影无声无息地飘过,估计很多人出外打工了。


乌东位于雷公山山腰,海拔约1300米, 两条小溪在村前交汇,再跳下万丈高崖。 村边有几丘水田,但多数梯田散落在村外很远。雷公山是苗岭山脉主峰、黔东南最高峰,海拔2179米,地处台江、雷山、剑河、榕江四县交界处,也是清水江与都柳江的分水岭。当地人称雷公山为牛皮箐, 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清咸丰、同治年间, 苗族英雄张秀眉起义,席卷整个黔东南, 最后败退到山高林密的雷公山,在乌东坡兵败被俘,被押送长沙处死。

从乌东到雷公山顶的公路很好,上山只花 了半个多小时。山顶气候迥异,灌木低矮,山风呼啸,云雾湿漉漉的,仿佛拧得出水来。最高处是一片空地,有个水坑, 也不知装的是雨水还是泉水,反正大家都说是张秀眉留下的水井。四顾白雾茫茫, 一对脖子上挂着单反相机的中年夫妻说要等太阳,在风中瑟缩。我匆匆下山。


其实山腰才适合远眺。偶尔,强劲的山风把云层吹破,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群峰连绵,山谷旷远,屋舍、田畴与公路,像串珠一样散落在青翠的山间。阳光宛如魔毯,闪闪发亮,在林梢之上快速移动。袅袅炊烟,为这片高远的天地增添了人间的安详与温馨。


清水江南岸的雷公山区,深山长谷,深邃迷离,是明代生苗界、清代苗疆的心脏, 也是清水江流域开发最晚的地区。如今, 既然公路已通达雷公山顶,山川的神秘涣然冰释,吸引我们的,唯有生存于斯的民族和他们的文化了。正因为开发最晚,雷公山地区的苗族传统文化最为丰厚。

清水江:重要的苗瑶通道


“在国家力量进入以前,没人知道清水江。”林芊老师说,“徐霞客下河游过泳,但他不知道是清水江,在游记里称为龙头河。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只把剑河到锦屏这段河流称为清水江。原住居民的视野更窄,只知道他眼前的这一段叫作剑江、马尾河、鸡贾河、平定河、凯里河、重安江,没有整条河的概念。清雍正时期国家力量全面进入,才出现清水江全流域的称呼。清水江文化内涵很少。苗族、侗族有丰富的神话传说,但没有对清水江的赞美,没有母亲河的观念,甚至没有河神、水神。清水江是孤独的河。”

林芊是贵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主笔完成的著作《明清时期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研究——以清水江为中心、历史地理的视角》,第一次全景描绘了清水江流域的开发进程。在他看来,清水江是很晚才被人们发现的一条江。

他的叙述让我想起,苗族是山地民族,他们关于山河的概念与汉族不同。汉族在平原盆地耕作,舟楫往来,河流是连接各个区域的力量,十分重要。苗族定居深山, 远离大河,连接各村寨的是一条条山道。莽莽苍苍的苗岭,才是他们的真正家园, 大山南北都柳江与清水江的民族文化景观,也因此连成一体。

在贵州大学清水江学研究中心,我采访了著名学者张新民教授。所谓清水江学,是以学术界发现的明末以来数万件“清水江文书”为基础,建构清水江流域文化的学科。张新民先生在这一领域居功至伟。他告诉我:“清水江流域现有的民族都是后来迁入的,苗族和侗族都不是原住民族。从考古的材料看,春秋以前,清水江流域的文化是从上游往下游走,战国以后从下游往上走。我们无法确认他们的族属,但显然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包括原住民族文化、南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三种成分。”


地道风物004·黔东南

ISBN: 9787508664569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Relic 004: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Tribes in the mountains are corresponding to urban civilizations, containing exotic, remote, pure and primitive features that will ignite thousands of people's longing to embark on the journey. The overlap of new and old orders and changes make up the real landscape of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today. This place is a primitive pure land, more accurately,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n and land established through long years are still in an even traditional order, which has not been changed completely by the new world by now. It looks a combination of the new and the old, but has actually been compressed in time and space, forming a special rhythm of change. Starting from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we learn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eople on the land in observing this land, and we hope every participant see broader space on the way, thereby acquiring richer and more re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lands.


版权声明

编辑:Waiting

内容来自当当网与百度图片

图书海外轻松购,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