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窑瓷器之美

建窑茶盏❍
也许人们大多知道江西景德镇的白瓷和浙江龙泉的青瓷,而福建建阳“建窑”出产的黑釉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却鲜为人知。孰不知,这种被誉为瓷坛珍宝“黑牡丹”的建盏,仍然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消费者和陶瓷收藏家的眼球。
黑瓷流行之因——斗茶

宋·刘松年《斗荼图》


图为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画的是上层社会斗茶的场景,山间松下,一派风雅。赵孟頫的《斗茶图》,就多了几分市景气,还能证明元朝人也斗茶。宋代许多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写过斗茶诗。宋徽宗也乐此不疲,经常和蔡京等大臣玩斗茶,并且著书立说,就是《大观茶论》。


宋朝是团茶,类似于今天的普洱茶饼。先用火烤一下,然后研磨,尽可能的细,点茶沫入盏,加少许温水调成糊状,这是调膏,再沸水冲注,是谓点汤,用竹筅猛搅,叫击拂,白沫浮起,成了。喝之前一定要斗一下,或单挑,或群劈,总之是场愉快的游戏。务虚的比赛规则不说了,可以量化的标准有两条:一,以汤色纯白为荣,以汤色灰黄为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斗茶是风靡两宋的游戏,当时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无不沉溺其中,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麻将。

黑牡丹“兔毫盏”

单凭简单的厚胎黑釉,建窑断不能坐稳贡盏的位子,在单调的黑色之中,还要加进一些变化。徽宗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青黑”指黑釉,“玉毫”就是白色条纹,既银兔毫。除了兔毫,建窑还产一种带斑点的黑釉盏,名油滴。


无论油滴还是兔毫,都不是建窑的专利。比如当时定窑产叫“兔毛花”的兔毫盏、汝窑和耀州窑产油滴盏等等。但是毫无疑问,建窑做的兔毫油滴最漂亮。


建窑描金梅花纹兔毫盏

建窑兔毛盏

兔毫油滴,都有黄白两色,分别叫金银兔毫和金银油滴,烧成的关键是氧气。瓷器中的铁元素都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当窑中氧气浓度低的时候,生成一氧化二铁,是黑色的,其结晶体反射白光,就是银兔毫;如果氧气足够多,生成三氧化二铁,铁锈就是这个成分,黄的,就是金兔毫了。窑内氧气的浓度低时叫还原气氛,高时叫氧化气氛,铜铁等金属元素,在不同气氛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很重要的指标。古人并不知道这些化学原理,全靠经验掌握,薪火相传,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吉州窑的讨巧

建窑用单一的黑釉烧出油滴和兔毫,这种工艺难度大。吉州窑用了一种讨巧的手段,施两次釉。比如吉州的兔毫盏,是先烧一个黑盏,然后在釉面上施强流动性的浅色釉,再入窑烧一次,这种兔毫的色彩和变化比建盏强烈。


油滴的效果也是先烧出黑釉盏,用笔画或者淋上白釉,再低温烧一次,叫鹧鸪斑。北宋早期一度把建窑的油滴称为鹧鸪斑,后来专门用于称呼吉州窑的仿油滴。吉州鹧鸪斑的格调远逊于建阳油滴,不过名字好听,鹧鸪鸟胸前羽毛黑色,有白斑点,啼声哀怨,稼轩词曰: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木叶盏

吉州盏不只是模仿建盏,还首创了玳瑁、木叶、剪纸盏。玳瑁是黑黄两种釉渗化交融的效果,因似海龟壳而得名,也有一些书书籍把鹧鸪斑称作玳瑁釉,对后世影响很大。木叶盏很巧妙,用真树叶粘在坯上,上釉后入窑,树叶烧飞了,留下金黄色的叶脉痕迹。木叶盏多为斗笠形,最多有四片树叶,桑叶居多,也有枫叶樟叶等。我见过一个高手,先用酸腐蚀掉叶肉,叶脉蘸黄釉铺在黑盏上入窑,烧出的仿品可以乱真。剪纸盏在宋代大概属于跨界混搭一类的手段。剪纸是另一种民间艺术,窑工将其粘在茶盏上烧制,花纹有龙凤、花卉、生肖、吉利话等等,颇接地气。

剪纸盏

建窑兔毫撇口盏

宋代几个大窑都在明朝衰落,因为战乱、原材料枯竭,主要是景德镇窑的兴起。明清时镇窑仿各大名窑的瓷器,却从来没有烧过黑瓷盏。不是不能烧,是没市场了,明朝人不再斗茶,这也是吉州和建阳窑衰落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登基不久就下令废团茶,理由是节俭,断了斗茶的原料,皇子朱权又大力鼓吹泡茶法,对应的茶杯也改为压手杯鸡缸杯一类的彩绘白瓷。

(来源:《艺术品鉴》2018年10月刊《建窑黑盏之美》,文章有删节)


阅读推荐

 

瓷上中国

--China与两个china

9787556812424

作者:胡平 



版权声明

编辑:秀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