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



白岩松,你了解多少呢?

本书将为你全方位介绍这位“央视名嘴”!



9787508698113

寻找白岩松:

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


作者刘楠


作为知名新闻人,白岩松主流又“另类”。除了新闻人,白岩松还拥有多重身份,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公益代言人等。这本书的独家性在于既有白岩松职业成长的历程,又有编辑部选题策划的故事,是全面梳理白岩松新闻业务和演讲口才的“武功秘籍”。本书作者刘楠博士,曾与白岩松在央视新闻评论部共事十年,担任记者、策划、主编等职,她用富于画面感的笔触立体勾画了白岩松幕后工作的点点滴滴,试图还原真实立体的白岩松。



精 彩 试 读


我和白岩松同事的时间,如今定格在十年。

在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十年、《新闻1 1》七年时,2015年底,我选择离职。

2016年初,《人物》杂志关于白岩松的报道采访我,最后这样成稿:

“刘楠觉得自己对白岩松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神化’到‘去神化’的过程,11岁她是《东方时空》的铁杆观众,14岁高一演讲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16岁高中毕业册,写的最崇拜的人还是白岩松。到央视10年后,刘楠交了辞职信,去了一家门户网站做新闻视频部高级主编,她觉得那是新的契机”。

那篇报道叫《新闻守夜人》,其中引用白岩松最喜欢的杨牧的诗:“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

那时,还真有风有雪撩拨着我,卷走我的心。

我曾写过本书叫《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书中描摹的人物纷纷离职:崔永元、张泉灵、柴静、李小萌、李伦、张洁等等,都是激情燃烧岁月里引路的前辈们。

央视辞职潮中,去做投资人的张泉灵的话成了沸点:“人生时不时的是被困在玻璃缸里的,久了便习惯了一种自圆其说的逻辑,高级的还能形成理论和实践上的自洽。”

2015年底,看着泉灵的“玻璃缸”理论,那个我陌生又好奇的互联网世界,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诱惑满满,我动心了。

放眼缸外,新媒体时代浪花飞溅、自媒体异军突起、“特种兵”“敢死队”分类中记者尊严感式微,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论战正酣。

业界风云变幻,新闻人如何在风暴中安顿内心,定位角色,是个痛并不快乐的命题。2016年3月两会期间,媒体人离职潮甚至成为记者对政协发言人提问的问题之一。

面对身边人离职、以及外界离职潮追问,白岩松用自己“太傻太贵太笨”这样的修辞轻轻滑过。转身,他坐火车去更偏远的高校“传教”,他推崇《道德经》、提倡“无用论”,他沉默、呐喊、妥协、突围、拓展。

曾经和领导叫板的白岩松棱角分明,但也深谙游戏中“几滴血”的限度。

就像前同事王开岭老师的形容:“他有成熟的价值观,更可贵的,他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在和体制寻找接口、组织有效对话上,他尽力了。他的语言很体现糖衣设计,圆润中有尖锐,防守中有侵略,有时已脱了‘衣’,基本裸了。正因为这种分寸把握、建设的诚意、口型口吻的稳健和关键词的牢固,使得他的话,不带敌意但也不怎么动听的话,体制和被批评者都能听进去。”

在王开岭看来:“老白已成熟得金黄了”。他认为,中国需要这样的角色,等我们走出很远,回过头,会清楚这种角色的意义,会把一部分掌声给白岩松。

白岩松一本书的扉页印着仓央嘉措的诗歌:“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青涩到金黄,需要多少巧妙的步伐,以及打怪升级的强大心频?

白岩松成名于1993年中国电视改革,“《东方时空》的银屏飓风,席卷大江南北;求实创新的电视理念,震动黄河泰山、长城内外。”那也是燃起我记者梦的时代。

那些年,很多新闻学子,和我一样,抱着一本关于评论部的书《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划着上面的句子。

天苍茫,雁何往。我用了十年追到了央视评论部,又用了十年选择离开。





版权声明

编辑:芝仁

摘自《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

图书海外轻松购,请戳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