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视剧《小别离》:叙事有温度 生活有质感

2016-08-30 闫伟 人民日报文艺
  微观上揭示了小家庭内部的价值观碰撞,中观上刻画了多个家庭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带来的观念差异,宏观上折射了“中国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以及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

  在玄幻、仙侠、谍战等题材大热荧屏之时,现实题材作品的出现值得珍视,其中敢于触碰和反思公众话题者就更为难得。缘于此,电视剧《小别离》开播不久,便在引发收视热点的同时获得几乎“零差评”的好口碑。与近年的都市剧相比,该剧仍然以“家”为故事根基、以感情纠葛为戏剧冲突、以人格成长为叙述引擎,其高明之处在于:所建构的三个不同阶层的城市家庭,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贴近当下中国市民生活;所设置的青春期烦恼、亲子关系处理、升学与留学困境以及婚姻规则、职场生存、人际矛盾等敏锐话题,如多棱镜般令观众反观自我、透视社会。这种与不同年龄人群产生的精神契合和情感共鸣,最可彰显本剧的现实温度和生活质感。


  一部电视剧的创作,头绪虽多必先立其主脑。《小别离》为我们铺展出一幅当代城市生活的横断面,那些宛在身边的世态人情在观众中营造出饱受热议的话题漩涡,但其归根结底的叙事主脉还是教育问题——大致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场景,并以此为主线带动所有的人物关系、情感走向乃至人生百态、时代景观。剧中,如果说方圆、童文洁、吴佳妮、金志明、张亮忠这些“大人”形象在同类作品中有似曾相识之感,那么朵朵、琴琴、小宇这些“孩子”形象则是有着创新意义的突出亮点。以往电视剧的形象塑造中经常把“受教育者”置于辅助、从属、次要地位,本剧的突破正是把一群中学生的所思所作与家长的所思所作等量齐观。这种设身处地的换位体验,不仅彰显了剧作者骨子里对未成年群体的人格尊重,而且为青春期青少年及其父母师长提供了彼此打量、相互理解的荧屏样本。剧作以一个“虎妈猫爸”式的中产阶层三口之家为表现重点,通过家庭成员在备战中考、低龄化留学等问题上的见仁见智,微观上揭示了小家庭内部的价值观碰撞,中观上刻画了多个家庭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带来的观念差异,宏观上折射了“中国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以及中西文化的深刻差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种以小观大、以点带面的创作理念带给观众洞若观火般的透彻与领悟,也是现实题材电视剧审美表达的经典笔法。


  故事是生活的隐喻。《小别离》作为烟火气息浓厚的都市题材剧,照常选择了“生活流”的叙事策略,家庭线、教育线、成长线、职场线等相互经纬交织,缓缓流淌出的日常化情节既给人伴随感又不乏戏剧性。时而波澜起伏、时而暗潮涌动的事件铺陈中,有意穿插进一些略带喜感的“小聪明”“小伎俩”,如为了外出游玩而偷改考试分数、用油嘴滑舌的故意“跑题”来化解观点分歧等,加之幽默风趣的京式调侃、充溢智慧的人生金句,使观众能够“有情节时看情节,没情节时看情趣”。整体而言,该剧尽管在叙述方面还未能完全摆脱情感剧所惯用的“争吵—和解—再争吵—再和解”的套路痕迹,在人物设置方面还依稀可见与《男人帮》《我爱男闺蜜》雷同的“闺蜜型”男性形象,尽管在节奏上还有缓慢拖沓之感、在细节上还有强硬植入广告之尴尬,但一组多年龄段“戏骨”与几位实力派小演员的黄金搭配,使各角色既带有鲜明的身份标识又彰显神完气足的人物样貌。


  从剧名来看,“小”透出清新风格,“别离”蕴含人生况味。作品的破题创意也凸显出创作者的别具匠心——明指子女出国留学带来的空间层面的“亲情别离”,暗指遍布生命全程的哲学层面的“人生别离”。生命的过程就是一次次由“此岸”通达“彼岸”的过程,此间总伴有各类“缘断情未了”式的无奈与伤感,用艺术的独特力量启迪人们在遭遇困顿时达观面对,是文艺作品无可替代的价值和魅力。本剧以生动具象的荧屏故事,把一丝丝微妙的“离情别意”富有层次和张力地外显于情节编排、内化于人物命运,从而散发出一种弥足宝贵的人文情怀与哲理光芒。也许这正是《小别离》的剧魂所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