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丹增:情怀天下 筑梦丝路

2016-09-29 丹增 人民日报文艺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其名,盛大而神圣之意。
  9月,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拉开序幕。来自86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多位代表相聚敦煌。《敦煌宣言》以丝绸之路沿线众多国家的文化共鸣,再一次贯通历史与未来,续写千年之华章。
  这是作者在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期间的所思所感。从这位文化工作者的人生亲历和切身感受,我们得以感受文化之于人生、文化交流之于国家的意义。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千年丝绸之路孕育了文化,千年文化见证着丝绸之路。

 

  翻开中国版图,似乎没有一个地方能像敦煌这样,因文化而独具魅力,名扬四海。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其名,盛大而神圣之意。

 

  千百年前,这里不仅是沙场,也是要塞,不仅是繁荣富庶的商贸都会,更是包容开放的文化盛都。

 

  九月的敦煌,激情飞扬,美丽绽放。今天这里成了世界文明精髓的绿洲,世界文化多元的明珠。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这里拉开序幕。敦煌,贯通历史与未来,续写千年之华章。

 

  在这全球瞩目的时刻,世界的手又一次紧紧相握。来自86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1500多位代表在敦煌相聚。66个国外机构、434位国外宾客在敦煌论谈、交流和演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推动着文化、艺术、文学、宗教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文化论坛、文化年展、文艺展演演绎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我毕生从事着文化和文学工作。在敦煌,我不禁回想起一桩桩自己亲历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学创作破冰起航、艺术繁荣千帆竞发的时候,我担负起文化工作组织者的任务,也拿起手中之笔开始了文学创作。一篇4000字的散文《布达拉宫鼓声》被北京的权威文艺期刊采用,后被西藏多家报刊转载。生活是文学之母,我因从小生活在布满佛像经书之屋,倾听暮鼓晨诵之声的缘故,有了生活阅历,驾轻就熟地写了一篇观感,自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想获得了众人的青睐。我不是一个没有虚荣心的人,这一捧,差一点把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主次颠倒、把新闻工作与文学创作关系混淆。

 

  不久的西藏文代会上,我正式当选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同学朋友前来祝贺,有人坦率地说:“你小小年纪当这么大官,真幸运。”有一天区委组织部的副部长来看我。我问他:“这个副主席是什么级别?”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过去是什么,现在也是什么”。这回答让我脸红。我从此十分珍惜这个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的职务,经常敲打官迷心窍的私心。

 

  没过多久,我被任命为西藏日报副总编。还是那位组织部副部长来找我谈话,他严肃地问我:“你知道报社副总编是什么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过去是什么,现在也是什么。”说实在,那时我心底里对职务和待遇没有特别当回事。因为想做一辈子的文化工作,文联的岗位促使我不断思考文化、研究艺术。

 

  我曾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神的恩惠》寄给《小说》杂志,一个月后,收到了退稿信。信上说:小说写得很好,但没有单位盖章。那时候,一些人的写作权利被剥夺,所谓有问题的人没有权利发表作品,比如“右派”、被政治审查的人,一般人写作也需要单位领导审查,组织机构盖章。我揣着小说稿前往单位的总编辑办公室,在门外徘徊了许久,才鼓起勇气敲门进去。总编辑翻翻厚厚的稿子,沉思了片刻说:“组织在培养你,我已经这把年岁了,办好党报的这份责任早晚你要担哦。”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枚红色印章说:“章你自己盖吧!”小说《神的恩惠》才终于发表。


  现在,写作投稿好似放飞一只鸽子,自由自在,随意轻松。小小的写作权利的变化,足以看出我们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担一分责任,尽一分义务。担任文联职务,让我履行起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责。第一次率文艺家代表团出访奥地利、希腊是在1986年。在维也纳参加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出席招待会,我的印象是,当时绝大多数欧洲人认为遥远的中国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了解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古国。这也许与我们闭关锁国的历史有关,也许与西方那些戴有色眼镜的误导有关。

 

  一天中午,驻地酒店老板捧着鲜花兴冲冲地来到我的房间。他开口便说,丰田汽车质量如何好,尼康相机功能如何多,夸赞高仓健、山口百惠的演技。我打断他的话,主动介绍武打明星李连杰和国际巨星成龙。他懵了,没有听说过这些演员,这才问我是哪国人?我响亮而诚恳地告诉他:“我是中国人。”他尴尬地笑了笑,热情骤减。我主动打破沉默,问了几个有关中国的常识性问题,他不但一无所知,还反问我:你们那儿男人都留有辫子,你怎么不留?你们那儿出门远行都坐毛驴车,是不是买不起汽车?还说了些城市没有公厕、人人都吃狗肉之类的话。我忍无可忍,请他出去。原来,送花是一个误会,他把我误认为日本人。

 

20年过去了,我再次率中国文艺家代表团访问意大利、俄罗斯、摩尔多瓦。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罗马艺术陈列馆,检票员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标准的汉语“您好”,导游也用汉语作介绍。即使在洗手间也能看到醒目的中文标识。后经了解,我才知道现在到意大利旅游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

 

  有一天,我们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座农庄吃饭。在纪念品商店,店主见我挑选商品,主动过来搭话。原来他去过中国6次,店里的商品100%是中国货,每天晚上邀请一个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给全家5口人教两个半小时的汉语。得知我从事文学创作,爱好文学的店主热情邀请我进屋喝咖啡。进入卧室连着厨房的小平房,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来自中国的商品:14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袖珍收音机,微波炉,大小不等的暖水瓶,配套齐全的灶具,就连招待我们的茶具也全是中国产品。店主介绍,莫斯科旅游景点的商品90%是中国制造的。临走时,他还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现在我们很羡慕中国,你们发展得太快,假如没有中国商品,我卖的没有了,用的也没有了。想想,我甚至忌妒你们,曾经是你们学我们,还靠我们援助的呀!”

 

  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处欣欣向荣,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人扬眉吐气,再也不会有30年前那样的误会了。

 




在敦煌,我又想起一个亲历的故事。

 

  让我真正感觉文化艺术的地位崇高是在欧洲国家摩尔多瓦。中国文艺家代表团到来之前,接待我们的摩尔多瓦作协向总统府写了一个报告,请总统或总统府主任接见,得到的批复是不能接见。代表团到达第二天,本身是著名作家的摩文化部副部长主持召开了中摩文学艺术家创作经验交流会,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我的创作道路》的发言。会议气氛活跃,发言踊跃,感情真诚,交流深刻。第三天中午,摩作协副主席尼古拉举行招待酒会,席间他两次被叫出门接电话,每次都在10分钟以上。酒会后,他神气地说:“总统要见你们代表团。”原来座谈会的消息在摩尔多瓦最权威的中央日报作了详细报道,报道中还介绍了每个代表团成员的简历,总统因此得知代表团中有歌唱家、舞蹈家、电影编剧,因此打电话来要求见中国代表团,表示对文化的尊重,对中国的友好。尼古拉对我说:“艺术是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艺术家是高于一切的崇高职业”。摩尔多瓦是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但因为这样的经历,我深深敬佩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对艺术的尊重。

 

  人类只有两个文明,一个是精神文明,一个是物质文明。所有人命中注定出生在这两种文明的怀抱中,吮吸两种文明的乳汁、汲取两种文明的养料成长、壮大,乃至终其一生。我们对两种文明须一视同仁、不能分轻重,要一样热爱、不可偏废。

 

  人类有许多共同的梦幻、理想、追求,也有共同的崇高、尊严、敬畏。有梦想,才会有机会,才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才能够被创造出来。

 

2000多年来,亚欧大陆上的各国人民以丝绸之路为情感纽带,友好交往绵延不断,不同文明竞相绽放,丝路精神薪火相传。今天,“一带一路”的伟大蓝图又一次把不沿边、不靠海的敦煌,从幕后推到了前沿,使之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921日晚,在各国友人的见证下,《敦煌宣言》庄严地诞生了。它宣告,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它宣告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在这国庆即将来临的金秋时节,漫步在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敦煌,我的眼前呈现着宽敞的新干道、雄伟的新场馆、壮丽的新机场。这沙漠中的绿洲,绿洲里的美城,一步一景,引人入胜。我们新的梦想,也正在扬帆起航。

 

  (作者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