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家园 | 磨灭不去的红色记忆

2016-10-05 雨凝 人民日报文艺

文 | 雨凝

载2016年10月5日《人民日报》8版“大地”副刊


进入巴中,伴随着沥沥的如丝细雨,时续时断,来去无声。空气被浸润得清新可人,四围群峰连绵、岚霭如纱似幔,山间林木也愈加青翠悦目。巴中如此秀丽,无怪乎巴中人用“山中、水中、入画之中”的宣传语自信高调地赞美着自己的家乡。

  东汉置汉昌郡,北魏置巴州,巴中的悠久历史已延续了一千九百多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说,张飞入蜀智取巴郡的美谈,南龛石刻盛唐气象的雄浑,小宁城南宋抗蒙的义举……把巴中的历史文化长廊装扮得多姿多彩、厚重博深。

  而巴中历史最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壮怀激烈的一页却发生在最近的一百年。1932年12月,经历了数月苦战的红四方面军翻越大巴山,经两河口镇进入四川。红旗漫卷,似一道道闪电撕裂了川东北黑暗的夜幕,秦巴山区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以退为进、逶迤周旋,绝地反击、出奇制胜,来年5月空山坝战役的胜利一举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徐向前、李先念等革命前辈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和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在巴中的红色历史上烙刻下深深印记。是役之后,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规模初具,进入一个巩固和发展的崭新阶段。穷人自己的队伍来了,通南巴的劳苦大众参与革命热情高涨,“当兵就要当红军,打倒土豪和劣绅”,一年时间,根据地扩展到二十多个县,红军队伍发展到八万多人,革命的队伍势力壮。

  这是怎样的伟业啊!这样的伟业,应该也必须被后来者浓墨重彩地书写。“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毛泽东曾经这样高度评价。

  历史不能忘却,“重走长征路”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5月夏初,我跟随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采风团走进巴中,拜谒革命烈士陵园,表达深切缅怀;参观根据地博物馆,回溯红色记忆;走访红色古镇,追寻革命足迹,经历着一处处心灵的震撼,一路路精神的洗礼。

  来到恩阳古镇时,雨还在下。

  位于恩阳河、之字河交汇之处的古镇,曾经是通往渝沪的繁忙码头,常有数百条商船停靠。渡口的古树茂密参天,见证了多少的商客苦旅,见证了多少的离愁别恨。但可以肯定的是,当红军从渡口舍舟登岸的时候,渡口是欢腾的,古镇是欢腾的。受尽欺压的劳苦大众迎来了自己的队伍,扬眉吐气,充满了当家作主的豪气和底气。

  曾经去过许多古镇,和它们相比,恩阳古镇可谓袖珍。但镇内保存有大片的明清古建筑群,独特、壮观,且川北民居特色十分鲜明,更为重要的是古镇抑制不住的红色气质,这些都让人必须对古镇青睐有加。中共川陕省委仪阆县委,以及恩阳县委、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各类行政机关旧址分布于镇中,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是它们鲜明的身份标识。

  细雨、幽巷,会让人生长一种别样的情绪,随着一步一步的前行渐渐地洇晕开去。你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不由得会肃然起敬,他们是那段红色历史的见证者。这湿漉漉的青石板路,红三十军的战士曾在人们的夹道欢迎中列队走过;这古香古色的川北大屋,红三十军的将领曾和乡民代表聚集在此,热烈地讨论根据地的发展大计。

  在恩阳,红四方面军还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了广泛地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红军的宗旨,宣传人员把标语刻在临街房屋、店铺的石质立柱和墙面上。行走在古镇老街,不时会有“建立苏维埃政权”“拥护红军”“拥护共产党”“共产党热爱人民”等标语映入眼帘。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的破坏,加之风雨的侵蚀,当年的标语一定不会这般地清晰夺目。字体上鲜红的油漆色彩告诉你,这是现在重新涂抹过的,有的标语甚至是根据历史记载补刻的。但这丝毫不会弱化恩阳古镇的红色身份,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这份红色遗产的弥足珍贵,并通过它去触摸红色恩阳至今依然强劲不衰的心跳。

  走在古镇老场街,若稍不留意就会错过声名远扬的列宁模范学校,我们礼敬的凝视也是在旁人的提醒之后。学校和街上的其他房屋紧紧地连成一体,结实的石头墙基足有两米来高,灰白粉墙有些斑驳,雕花的石头门柱,暗淡的绛红色门板,门楣处一对喜字柱。当地人说,1933年7月至1935年4月,红军在此开办了列宁模范学校。先后从各区挑选了两百余名优秀青少年在校读书,结业后分配到红军总政治部、总政剧团等单位和连队。不难想象,这里是红军在恩阳时最热闹的所在,一个个贫困儿女和农家子弟,在这里沐浴着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明亮的眼眸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

  和镇上其他地方一样,适合錾刻标语的地方,红军宣传队錾字队都会刻下标语,列宁模范学校的坚固花岗岩墙基也不例外。但是,如今却只看到墙基曾经刻有标语的地方或深或浅的凿痕,所刻内容已经难以辨识,它们在红军北上后被国民党地主还乡团破坏了。门框处的字体同样被还乡团凿得七零八落。轻轻地抚摸这破碎坚韧的字体,不禁思绪万千:红军北上抗日了,标语被铲平了,凿花了,但红军播撒的工农革命火种却成燎原之势,熊熊燃烧在恩阳,在巴中,在通江,在南江,在整个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宣传的共产主义思想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劳苦大众心中掀起了翻天巨浪,人们建立新制度开始新生活的愿望已经迫切不已。

  说到石刻标语,那可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的独特创造,是“排难创新”红军精神催生的智慧之花。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古镇召开了全军党政工作会议,提出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采风团一行所到之处,均有训词内容和相关文物的展陈。同行的作家朋友感慨地说,“创新”,这个当下频繁使用的概念,八十多年前红军就已作为核心理念应用于对敌作战和根据地建设之中了,可见真理是永恒的。

  在多崇山峻岭的秦巴山区,石材丰富。建房盖屋、打造安居之家用石;礼佛敬仙、表达宗教信仰也用石。数千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巴中人民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錾刻进一块块冰冷的石头,留下了一件件精美的石刻艺术作品,巴中也因此享有“中国石刻艺术之乡”的美名。当这种艺术创造力、雕刻技能和红军精神结合在一起,石刻标语便应运而生,金石碰撞出耀眼的光亮,指引着人们前进的路向。

  如今,在川陕革命根据地,保存完好的红军石刻标语、石刻文献、石刻对联等仍有两千二百余幅。巴中、广元、达州、绵阳等区域均有分布,而以巴中通江为最——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字符面积最大。闻名全国、曾令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恐惧不已的红军标语“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就在通江沙溪。

  细雨蒙蒙,山路弯弯。采风团一行特地赶往沙溪,将瞻仰“赤化全川”标语作为“重走长征路”中的重要一站。当一行人在观景台站定向对面红云崖望去,实实在在被“赤化全川”雄壮的气势震撼了。红云崖山高林密,唯在接近山顶处有一面积巨大的断崖截面,四个字錾刻其上,结体刚正,碑意浓厚,在赤色崖体、苍翠林木的映衬下十分醒目、异常壮观。惊叹之余,一行人讨论着錾刻工程的难度和字体的大小,听我们各执一词,当地一位作家告诉我们,大的笔画里躺进一个成年人是没有问题的,对此众人又是一片惊叹之声。

  接着,我们又得知了一段关于标语的真实故事。当初红军錾字队在红云崖准备錾刻的不是“赤化全川”,而是“国民党是帝国主义走狗”。“国民”二字刻成后,恰逢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一行来此巡察。刘瑞龙觉得标语气魄不大,建议改刻“赤化全川”,并由恩阳张姓小学教员书写。于是,经过二十余名錾字队员两个多月辛劳,既体现政治宣传需要,又具有很强艺术性的“赤化全川”标语诞生了。和恩阳古镇的红军标语一样,在红军北上抗日后,地主还乡团意欲破坏“赤化全川”标语,是当地群众偷偷用稻草灰调米汤在夜间将字涂掩,标语才得以保存。

  故事讲完,驱车回转。此时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时间的原因,不能一一走访巴中的红军石刻标语了。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时至今天,在那悬崖峭壁间,在那山腰巨石上,一条条石刻标语,依然保持着昂首挺立的姿态,像一把把火炬,似一盏盏明灯,穿越八十年历史云烟,仍在传递着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哦,岁月虽逝,精神永存!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