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气腾腾的生活是创作的富矿

2016-10-06 李九红 人民日报文艺

     电视剧《安居》的创作缘起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棚户区改造。北梁棚户区占地13平方公里,是包头最大的棚户区,也是自治区最典型的城市棚户区之一。城市的这一端,是北梁50年未曾改变的面貌;城市的另一端,却是随着科技发展在日新月异的高楼大厦。同一座城市的两种生活节奏,令人不禁错愕,怎样才能重新梳理这个城市的时间轴呢?  2014年的1月,包头宣传部一行在一个雾茫茫的深夜降临济南机场,宣传部长孙红梅、宣传部副部长石秀茹等人风尘仆仆,第二天一早就安排了跟编剧赵冬苓的碰头会。赵冬苓手里几个签约项目都在进行中,她对接受这样一个题材不置可否,甚至说有点抗拒。我们都能体会到赵冬苓的犹豫,可能一句话让她动了心,她的城市系列需要增加新的城市的味道。这个系列已经写完了6个城市,济南、重庆、南京、西安、沈阳和青岛,而塞外钢城包头,会是一番什么景致,另一个城市会是什么味道,得去看看再决定吧。这个味道,新的味道,让赵冬苓决定新的寻访。一个月之后,2月17日,我们去了包头。雪中,第一次走进北梁。  中午的北梁还飘着雪,下午已经雪后初霁。我们便随着东河区的宣传部长张磊直奔北梁棚户区的现场,当时那里已经成片拆迁、搬迁也基本上结束了,大水卜洞成了平地,李克强总理视察过的高俊平家旧址已经竖起了红牌子,三官庙社区都成了斑驳的门牌号,那些低矮的房子、泥泞的小道、残破的断垣、涂鸦的墙壁,直接触动着每一个体验者……写还是不写,我们也在每天感受到的北梁律动中摇摆着。采访的记录在增厚,应该是张磊用一张餐巾纸折叠法讲出来的分家故事征服了赵冬苓。故事是活生生的,那张折叠的餐巾纸直接让编剧接受了唯有生活中才能挖掘的好素材。  我们在一个多星期的采访中广泛接触了包头的各方人士:老居民、拆迁干部、文化工作者、历史工作者、走西口研究者。我们到了大水卜、三官庙、二道巷、西脑包,采访了十几位一线拆迁干部、座谈了十几户拆迁居民,也参观了北梁新区。赵冬苓每天晚上都召集我们开会讨论采访所得,我知道她动心了,一定会写这个剧。在与形形色色的人们交流,用心听他们的谈吐,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之后,我们也在问自己,北梁人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融入北梁的动迁?什么是独属于包头棚改的风格?临走时,我们又带走了一大堆有关包头的书籍,相信用脚步丈量的、用心挖掘的、在字里行间寻找的、鲜活灵动的生活无疑是最好的说服师。白天采访、座谈,晚上就讨论故事、人物,我们的剧名也经历了从《万家灯火》《大拆迁》《天下第一难》到《安居》的递进,剧名的改变也体现着我们思考的一步步深入和创作方向的一次次调整和确定。《安居》这个剧名定下后,赵冬苓说咱们可以回去了。我知道,她已经在心里接纳了这个题材,生活帮她做出了决定。  不来这一趟,我们体会不到动迁不仅是关乎弱势群体,不会重新端详那些承载着北梁回忆和北梁精神的有故事的建筑,也不会深深铭记在棚改动迁的工作中每一个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和坚守,就不会有与人民共冷暖、共悲欢的真情在创作中自然地流淌出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社会的发展,昔日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引以为傲的老北梁渐渐沦为破败的棚户区。从旧屋搬进新居,由“旧”到“新”这一字之差,寄托了北梁几代人的夙愿。繁华都市的月光,何时才能照进老北梁破旧的窗口?我们倾听、纪录、思考、表达、再现、提升来自生活的呼唤。没有实地采访就没有《安居》,没有深入生活就没有这个《安居》的剧本。在包头,通过采访,我们梁上梁下奔波,记住了大水卜洞、二道巷、三官庙、西脑包,钻了棚户区低矮的小房、泥泞的小路,也参观了敞亮的新居,采访了从东河区到全市各部门的拆迁干部,座谈了十几户拆迁户代表,甄队长是黄明,张丽、石丽娜是马倩,侏儒母女的故事变身成刘三成夫妻,铁大娘是白老太太的原型。5个基层公务员、8户人家、100天攻坚战,都是采访中来的。
  12点的故事也是间接来自生活的典型故事。离开包头后,山影主抓的电视剧《大运河》也在改大纲,编剧高满堂听说我们去采访棚改,就分享了他亲身经历的辽宁棚改采访故事。高满堂去过辽宁铁西区的棚改一线,有一个故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就是现在剧中马精武饰演的赵永顺守望四世同堂超市,盼着重孙子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我“死缠硬磨”非要高满堂把这个故事给我们。看在赵冬苓曾贡献了《闯关东》里一郎的那个形象,高满堂同意了。故事的灵感也让这一户的动迁充满了人间烟火和生活质感。  吕中饰演的白老太太的故事,也是采访中三官庙的街道主任石丽娜讲给我们的。北梁49号院铁大娘嫁到王家时17岁,搬家时她上车下车四次都不舍得离开。石丽娜说跟老太太打了两个月交道,从没见过老太太掉泪。这第四次老太太哭了,在场的干部们都哭了。搬迁新居后,92岁的铁大娘还不时搭个摩的回去看看,记忆中很多东西放不下。这不都是生活的馈赠吗?这馈赠加深了电视剧的情感力量。  “我们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这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得来的城市呼声。我们把生活里的感触写进了剧本,用影像记录下北梁棚户区的涅槃重生,让时光留住“忧居”变“宜居”的实现。《安居》的影像留存,将镌刻这段不平凡的改造;《安居》的故事,将暖意默默留在人们的心坎上。  2015年9月1日,电视剧《安居》在北梁的二道巷开机。包头市民迎来了他们城市生活中的大事。《安居》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中,我还是想说感谢生活、感谢发现、感谢团队。生活是凝练时代主题、精炼核心故事、提炼精彩细节的唯一源泉。
  (作者为电视剧《安居》制片人)
本文发表于《人民日报》2016年10月6日8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