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季平、冯双白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

2016-10-28 赵季平、冯双白 人民日报文艺
民族风骨 创新表达 
文 | 赵季平
    “红旗漫卷走过万水千山,浴血奋战闯过雄关险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美今朝,看我中国道路”“跟着你,五星红旗升;跟着你,改革大潮涌;跟着你,走向复兴;跟着你,实现中国梦”,接续出场的《不忘初心》《跟着你》《走好新的长征路》三首歌曲,用纯真的情感唱出了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信心和期盼。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从历史上的长征到当前全国人民迈入的新长征,从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到战胜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从钢铁般的坚定信仰到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18个歌舞节目震撼着我们的心灵,重塑着我们对长征的认知。主创及演职人员呕心沥血、精雕细刻,使得这台晚会亮点纷呈,创新点、感人点纷纷涌现。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晚会《永远的长征》是一台具有史诗性的文艺晚会,从主题内涵上看,它紧紧聚焦于长征,但又不拘泥于历史上的长征,而是让长征精神与时代价值追求相融合,赋予长征新的时代意义;从风格呈现上看,晚会既原汁原味地保持了上世纪60年代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精气神,又因为新歌曲的加入,注入了不忘初心、长征精神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从内容结构上看,这台晚会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三个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雄关漫道真如铁》《革命理想高于天》以磅礴的气势再现红军长征,第四篇章《梦想照亮新征程》,用领唱与合唱《永远的篝火》、合唱与舞蹈《我们从古田再出发》、合唱与情景表演《走好新的长征路》等五首新创曲目体现新时期的长征精神,用当代中国人的语言宣誓新的长征,整体结构前后呼应、一脉相承,组成了壮丽的画卷和史诗。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不忘初心,不忘入党誓言,不忘红军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不忘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整台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领唱、合唱与情景表演《十送红军》。这一节目中,《十送红军》的旋律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五次反“围剿”后红军离开根据地,老百姓依依不舍送红军时,到了腊子口战役、会宁会师之后,老百姓送红军的场景再次出现,《十送红军》的旋律也再次响起。这不是简单的音乐上的再现,而是通过音乐诠释我们党不忘初心的意志主张,在艰难困苦下胜利会师仍不忘革命理想的崇高追求。
  红军长征,一扫国家百年来积贫积弱的衰败气象,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敢顽强的气节与风骨,彰显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在这台晚会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品格的展现入骨入心,中华民族阳刚进取气质的张扬淋漓尽致,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气氛的渲染畅快至酣。如何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素材,用创新的思路讲好长征故事,用创新的形式纪念革命先辈,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履行的光荣使命。这台晚会在张扬民族风骨的同时,在艺术传承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高度、新的亮点。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舞蹈《血战湘江》中,大屏幕展现出湘江战役炮火连天的惨烈战斗场面,当时8万红军战士只留下3万。百名战士横向列阵在舞台上,起伏变化,时而像一幅流动的画卷,时而像一座静穆的雕塑。导演、舞蹈编导、作曲、演员的高度默契令人赞叹,他们与红军战士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营造出催人泪下的氛围,展现出红军战士不怕牺牲的坚定意志,撞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创作者只有自身首先被感动了,才能在激情所至处创作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力作。舞蹈《沼泽》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体现。红军过草地,偏走敌人不敢走的地方,茫茫草地上愣是闯出了一条长征路,但这也是一条生死之路。卫生员陷进了沼泽,大家争先恐后去营救她,那种身陷泥潭的艰难,那种生死两重天的境地,用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进行展现,和《血战湘江》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激昂悲壮,一个浪漫凄婉,这两个节目既是晚会的创新点又是亮点。
  晚会选用了《长征组歌》中的一些作品,观众对老歌耳熟能详,创作者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的谱子拿来又唱一遍,而是做了新的调整,经过重新编配和舞台呈现,赋予老歌新的时代气息,但又不失原作的精神风貌,与晚会和谐地融为一体,兼顾了新老观众的审美趣味。参与晚会创作的艺术家们,在传承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开辟着新的艺术空间,实属难得。
  晚会《永远的长征》集合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老艺术家身体力行、无私帮带,年轻艺术工作者“身入、心入、情入”,创作的《十六字令·山》《映山红》《血战湘江》等作品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新老搭档、取长补短,在长征精神的感染下,艺术家们精益求精、集智攻关,确保了整台晚会的高水准。
作者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 
文 | 冯双白
    看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从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走入长安街,川流不息的车载灯光照亮了这条闻名世界的大道,这一刻,从长征之激情澎湃的文艺意象迈入现实,更觉得长安街如此宽阔、如此畅快。也恰恰是现实美好生活的反衬,才更体会到,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万里长征的雄浑与机智、胆识与勇气、悲苦与乐观、险阻与超迈。
  大型主题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大写意与感人至深的经典细节相互衬托,钩织了一个巨大而变化莫测的艺术空间,颇具表现力地呈现出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长征胜利的凯旋高奏、抗日宣言的振聋发聩以及新时代里“长征永远在路上”的沧桑历史与风云现实,真情而艺术地讴歌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整个作品结构完整,构思缜密,点面兼顾,一脉贯通。整场晚会共四个篇章,序幕《红旗飘飘》传达出主旨。也许年轻人并不知道,仅仅“红旗飘飘”这几个字,在那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就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量!有阵地在,就有红旗在飘扬;红旗飘飘,就有军号吹响,就有队伍集结;红旗飘飘,就有军心凝聚,就有人民相随。以《红旗飘飘》为指导,以《不忘初心》《我们从古田再出发》《跟着你》《走好新的长征路》等一系列主题创作歌曲和情景表演为结尾,整场晚会准确而鲜明地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大主题。
  四个篇章的布局都十分严整。第一篇章《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于都河突破封锁线起步,经过深情的《十送红军》演唱,再经舞蹈《血战湘江》的铺陈,最后以遵义会议放光辉结束,清晰简洁地勾勒出长征初始阶段的革命曲折。第三篇章《革命理想高于天》,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震撼人心的军事转移中提取意象,从陕北红军在山丹丹花盛开之地迎接中央红军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提取元素,从抗日出发地以及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提取艺术力量,通过舞蹈、领唱、合唱、情景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气势恢宏地营造出强大的视觉冲击,把红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而战胜长征困难,直至再次整体出发走上抗日战场的伟大历史行程,做了清晰而提纲挈领的梳理,也为最后一个篇章奠定了很好的艺术基础。
  晚会的舞蹈创作堪称亮点。舞蹈《血战湘江》令人惊叹:横贯人民大会堂巨大舞台的梯形台上,上下十排肩并肩紧密排列的舞者,蹲身而舞,利用整体的起伏、突然的四散、猛然的断裂、急速的堆积等艺术手段,充满象征意味地表现了血战之残酷、湘江之汹涌、战士之齐心、牺牲之惨烈,是一个以“不动”表现“巨动”、以单纯烘托复杂、以有限空间营造无限想象性空间、以虚拟场景抒发长征队伍崇高精神境界的舞蹈力作;舞蹈《沼泽》将艺术视角对准大草地上的水国沼泽如何吞噬生命,生命又如何战胜死亡而走向升华。舞蹈利用面对观众的行军队伍,把观众的观演角度转变为沼泽内部,利用升起的水纱,钩织出沼泽深处的景象,深刻揭示着死亡带给人的巨大恐惧,从而成功地反衬出勇敢走在沼泽最前方的女战士不畏牺牲、战胜死亡的胆量和勇气;舞蹈《泸定桥》中独特的空中之舞,构想奇妙,气贯长虹。其他情景表演中的动作铺排,也多有讲究,为整个晚会增色不少。
  晚会《永远的长征》的音乐创作也令人欣喜。从《长征组歌》中选取的经典片段,给晚会起到了音乐艺术“支柱”的作用,但是对于新的歌曲创作无疑提出了巨大挑战。当代音乐家们的迎战是勇敢而成熟的,《冷的铁索热的血》《活着走出草地》《永远的篝火》《不忘初心》《跟着你》等曲目,歌词鲜活有力,音乐饱含深情。整场晚会的舞美设计,同样令人拍案叫绝,多重组合、多方向运动、多视角担纲的舞美设计理念,为晚会的主题呈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为伟大长征精神的艺术升华提供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毛泽东在红军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后,热情洋溢地总结了长征:“从瑞金算起,到今天为止,我们共走了十二个月零二天”“已走了二万五千里”“这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晚会《永远的长征》典型性地再现长征,写意性地表现长征,站在历史制高点上赞美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讴歌长征,是一次勇攀艺术高峰的出色实践。
  长征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遗产。中国红军的长征拉开了其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胜利时期的序幕,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精神价值。红军胜利到达陕北,毛泽东率领的中国革命队伍来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在此,中国共产党人发表抗日宣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今天,我们用艺术的方式传达长征精神,就是要再次激发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伟大情怀,走好新的长征路。是的,比起红军走过的万里长征,我们今天的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长征精神仍然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伟大精神力量,它鼓舞着我们,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的经验。这个新长征,无比光荣!
作者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