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赵丰丨丝路往来成古今

2017-05-18 赵丰 人民日报文艺

       

       

        作为一个博物馆,保持与当代社会的密切关联并与时俱进已是共识。中国丝绸博物馆从建立伊始,就明白自己的核心任务,即通过自己的文物和展陈,讲好丝路故事,传承丝绸文化。讲好丝路故事,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如何把丝绸之路上的丝绸,我们称之为“丝路之绸”的故事讲好讲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一个博物馆的展陈水平取决于学术研究的水平,因而丝路之绸的研究深度决定了我们要讲的故事所能达到的精彩程度。依托我馆的纺织品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我们在丝绸之路沿途的新疆、甘肃等地都建立了前沿工作站,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和修复项目。《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出版物就是科研的成果。这些年,国内通过不断的考古、研究,渐渐得出丝绸起源于中国、中国以原动力的地位推动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并在技术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特殊贡献的若干观点,都被我们不断吸纳到展览中。

  其次,需要持续征集丝绸之路的相关文物。这几年来,我们把丝绸之路文物的范围拓展到丝路沿途的民族和民间丝绸文物,目前博物馆藏品体系中已涵括丝路沿线主要地区几十个国家的丝绸文物,通过这些文物可以逐渐描绘出丝绸在全世界的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重要文化交流版图上的连接作用。

  在此基础上,丝路有了越讲越好的可能。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锦程——中国丝绸与丝绸之路”,以丝路出土的代表各种形态、各种艺术风格、各种纺织技术的纺织品遗存来讲述丝绸的前世今生,也实证了这条路对于沿线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还有“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成果展”等年度特展,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国丝绸走过的璀璨历程。“锦绣世界——国际丝绸艺术展”以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俄罗斯国家东方艺术博物馆、意大利帕多瓦昆虫博物馆和墨西哥瓦哈卡纺织博物馆等提供的近200件丝绸艺术品,讲述了丝绸的无远弗届、润物无声。从2015年开始,博物馆持续在法国、捷克、俄罗斯等地举办相关的丝绸国际联展,用中国的丝绸文物和世界其它博物馆收藏的丝绸文物共同讲述曾经发生的文化交流故事。

  博物馆的功能也不仅仅是讲好故事,传承丝绸文化也是我们的使命,它也契合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振兴中华传统工艺的要求。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丝绸博物馆(中丝博)正是申报牵头人之一。以此为契机,我们开展了相关传统工艺的社会调查,努力复原传统工艺,同时建设传统工艺传承体验基地,开展基于传统工艺的文创产品设计与生产,使丝绸文化走出博物馆的展示厅走向社会。

  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这是我国发现的唯一完整的西汉时期的提花机模型,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极为详细的复原研究,成果引起全世界瞩目,用这台机器织出的纹样与从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锦图案一致,甚至在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中国战国时期的织锦中,也能找到相同的图案。

  积极响应国家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博物馆在以前的手工课基础上,正式推出“女红传习馆”项目,通过开设染、织、绣、编等相关专业课程培训,让观众在缫丝、扎染、手绘、织造等传统女红技艺的互动体验中快乐学习。我们把传习对象分成两个类别:一类是小朋友,不仅在博物馆里办,还把织机送到大关小学,培养小孩子的女红兴趣;另一类是专业人士,他们学了之后可以把这些技艺用于自己的设计创作。

  中丝博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历经2015—2016年一年的改扩建,再次对外开放的中丝博从最初的丝绸行业专题博物馆,拓展到以中国丝绸为核心,具有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和传承完整体系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丝绸之路,诗一样浪漫的名字,承载着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又让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出时代生机,我们的博物馆理应将以丝绸为载体的故事越讲越好。

        (作者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