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辑丛谈丨拯救好故事

2017-06-12 马涌 人民日报文艺
拯救好故事

马涌



  想起一件旧事。

  几年前,跟着某地作协下基层采风,其中当然少不了作家和老百姓热切交谈的环节。我立在一旁,无意间听到一位老乡对某位作家说:“我们不会写,全指望你了。”

  我并不是故意“语焉不详”,但是这种托付的话语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以至于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经年之后,具体的何时、何地、何人,都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但这句话,却莫名地记住了,像一粒遗落在悬崖缝隙里的种子,毫无征兆地扎根、生长,就那么显眼地兀立在那里,让我时不时地回望、咂摸。

  我想我当时犯了一个错误:我没有意识到这句托付后面的庞大蕴藉。我以为在这个遍地写作者的年代,微信公号、自媒体、博客……一人一镐头,故事的矿脉就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但在那之后的几年里,我一次又一次读到各种人写各种人的故事,其中当然有文质兼美者,但更多的是有着一个好素材却笔力不逮,我才慢慢意识到在14亿人份的故事面前,写作者永远是不够用的。每当这时,那句 “我们不会写,全指望你了”就会在我心中被重放一次,我知道即便这些“只差一点文采”的故事,也只不过广阔现实中千万个好故事中的冰山一角。而那些海平面之下的好故事,因为没有“会写”的人去开采,只能慢慢地消融在现实的深海之中,冰水融入海水,谁也打捞不出来了。

  想到每分每秒都有写作者求之不得的好素材消散,有时我会莫名焦躁,但有时也会感到欣慰,正是这种拯救好故事的紧迫性,赋予了“文学”更多的意义和独一无二的价值。

  说到“讲故事”,文学已经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如果我们试图对故事的矿脉进行抢救式的开采时,文学却可以轻装上阵,不需昂贵繁重的器材,不需大费周章的团队,也不必乞灵于资本的垂青。一人一笔,单骑突入,所到之处,一小节时代的断片就被固定下来。这种轻捷快速是必要的,也是难以替代的。

  如果说这是“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任务”,这语境未免过于宏大。我们就只当这是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故事吧。


载《人民日报》2017年6月12日图片选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