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编辑丛谈 | “坐骑”与“七里靴”

2017-06-19 周舒艺 人民日报文艺

“坐骑”与“七里靴”

周舒艺


一场高考,引发了一次全民作文的“狂欢”。

之所以有这个感慨,是缘于前几日所看到的一拨又一拨高考作文题的试写文章。今年家乡省份的作文题,关键词是“车”。很快,就有当地媒体刊发出了邀约社会上各路作者所写的作文。粗粗浏览一番,对其中一组有两篇印象较深。一篇题为“思想的坐骑”,车是人类思想的坐骑,有思想的人类在发明车、驾驶车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梦想;另一篇题为“七里靴”,车像是童话里的七里靴,穿上它就能一步七里,人因此获得了延伸,变得更强大。这两篇让我眼前一亮,确切地说,是这两个新鲜的比喻。我暗想:说到车,我会想到什么呢?我能想到这样的比喻吗?大概想不到。又想:如果我是阅卷老师,在有限的时间里未必能细细揣摩,但这两个充满新意的比喻,却可以让两篇文章在众文中脱颖而出,冲着这一点,也应该会给一个高分吧。

由此想到,我们常说的某篇文章值得一读,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值得一读的呢?我以为,一定是文章有某些特别之处。这些特别之处,可能是构思的主题很新奇,可能是讲述的故事很新鲜,可能是抒发的感情很动人,可能是运用的语言很巧妙。而在语言的巧妙这方面,比喻的使用,有时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作家的小说所以好看、经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说语言的精彩,特别是大量使用了比喻。钱锺书的《围城》中就有不少精彩的比喻,譬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全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张太太上海话比丈夫讲得好,可是时时流露本乡土音,仿佛罩褂太小,遮不了里面的袍子。”

编稿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发现,诗写得好的人,笔下的散文往往也写得漂亮,他们在写景状物时常用比喻,当中所呈现出的想象力,新鲜、奇特而又精准。的确,在所有写作者里,诗人应该是最擅长比喻的。比喻是诗歌的重要手段。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大量用到了“比”的表现手法。不会使用比喻,大概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诗人,其实都是比喻的高手。他们正是用比喻的手法,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句子。

有趣的叙事,饱满着文章的内容,使人看得津津有味;动人的抒情,充实着文章的情感,引发出人的心灵共鸣;而精妙的比喻,则丰富着文章的语言,让人读后,先是拍案称绝,连连叫好,转而久久回味,体会着语言无穷的魅力。

其实,比喻,又何尝不是作者“思想的坐骑”,以及写作的“七里靴”呢?

 

刊发于201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24版大地副刊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