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美的逆行” ——访《特勤精英》制片人罗劲松

2017-11-02 周飞亚 人民日报文艺


近日,一部消防题材的电视剧《特勤精英》引发热议。剧中展现了各式各样的救援案件,堪比大片效果的爆破场景、现代真实的军营生活,被观众称为行业剧中的良心之作。


当前,行业剧已成为荧屏新亮点,然而很多行业剧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最大的问题是“不够专业”。不少作品拿着行业的“新瓶”,装的却是偶像剧的“旧酒”。


行业剧如何守住“专业”这一立身之本?在展现行业属性的同时,如何赢得更广泛的观众?《特勤精英》的创作,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记者:相比医疗、刑侦等领域,消防在国内行业剧中算作“冷门”,您是怎么想到创作这样一部剧的?


罗劲松:我到过很多灾难现场,比如抗洪、汶川大地震等,大家都知道,最先到救灾一线的是部队,但很多人不知道,部队里最早到达的是武警,武警里最早到达的是消防。现场见闻让我想要讲讲他们的故事。


消防兵又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在城市里到处能看到消防中队。其他兵种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消防兵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我在调研中获知,消防兵平均每天出警最少4次,最多的时候有十几次。在大众印象中,消防似乎只是灭火,其实远不止这些。小到上树救猫、翻窗开锁,大到爆炸、车祸……消防兵简直“无所不能”,他们就是中国的“超级英雄”。但大家对他们的了解和关注太少了。


危机发生时,人们会本能地逃离,只有消防兵会向着危险奔去。这是一种“最美的逆行”。希望这部剧让大家看到这些“最美的逆行”。



记者:创作中,如何保证情节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罗劲松:剧组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的消防部队采风,搜集了大量素材。剧中所有案例都来自现实生活。包括其中一个情节,大家可能会觉得很荒唐——有个中年男人把头卡在了洗衣机里,消防员切开洗衣机把他救了出来。但这就是真事,而且还有比这更不可思议的故事。


我们拍摄期间,正赶上全国消防系统大比武,我在现场看到他们用水枪冲击空中的篮球,比谁打得准。为什么要练这个呢?他们告诉我,是为了摘马蜂窝。


剧中有个情节,飞豹队参加了一项考核,用电锯切断钢丝而紧贴在钢丝下面的灯泡不碎;张好奇从厨房偷出鸡蛋来练习,希望做到蛋壳被切开而里面那层白膜不破。这么高难度,只是为了让主角炫技、吸引观众眼球吗?当然不是。比如戒指卡在手指上摘不下来了,就需要消防员用电锯把戒指弄断,这时候力道稍有偏差,手指就废了,所以必须极其精准。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采风,我们是不可能编造出来的。生活远比我们有想象力。


另外,为保证火场效果真实,我们请了最专业的烟火师,全部实景拍摄,超过2/3的经费都花在制作上。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重庆拍摄?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


罗劲松:重庆的地形条件比较适合,各类救援环境都有,布置大规模的火场、爆破摄影棚比较方便,外景拍出来也漂亮。重庆消防部队技艺高超,拿过很多全国大奖,拍摄过程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总队的龙队长是我们的专业顾问,演员动作稍有不对,他就会指出来。有两辆消防车和12个队员一直跟着剧组,配合拍摄需要。有时,拍着拍着突然接到任务通知,他们跳起来就走了,我们只能等他们回来。最长的一次,等了足足15个小时,只好把一场白天的戏改成晚上的。但大家都很理解,也更加体会到这个职业的崇高。对他们来说,出警是最大的事。



记者:知识普及是行业剧的“天然属性”,《特勤精英》里也有不少精彩展现,不过,跟40集的体量比起来,感觉还是有点不过瘾。


罗劲松:我们正在摸索,主要是考虑到观众体验,如果案例密度太大,可能会让人觉得枯燥。采风得到的素材,剧里用到的大概只有1/4,我们希望能够展现更多。《特勤精英》第二部已经申报立项,公安部消防局非常支持,第二部会在消防知识的普及方面做得更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