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地 · 风物 | 黔江怀里的小南海

2017-11-25 刘兆林 人民日报文艺

黔江怀里的小南海

刘兆林


 从飞机上看,莽莽武陵山区就是一片绿海,可海中应有一条游蛇似的黔江啊,如何一点影儿也觅不见?原来是黔江滋养的树木们棵棵一手遮天,护着它们的母亲河少被风吹日晒!被绿树们保护着流淌至今的黔江何年何月生成已难确切说清,可黔江怀里的小南海,于黔江县志上确有其名:公元1856年6月10日,当地发生一场地震,造成了一座高山淡水堰塞湖。于是,古老黔江的怀里,诞生了个小海子,因其方位在一土家族群落的南面,故得名“小南海”。

  那时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土家人很难见到外面五湖四海那样的大湖大海,所以把山涧的小湖小泊称作“海子”。老天爷让地球母亲生出个海子来,而且生在土家十三寨的南面,土家人自豪地命名为“小南海”,就再亲切不过了。这既自豪又亲切不过的小南海,距古黔江县城,即今日重庆市黔江区,只三十余公里。若在古时,这十万大山里的三十余公里的路途,走起来很是不易。莫说古时,红军长征走进这一带,遭了多少跋涉之苦呀。如今便捷的交通四通八达,若不遇麻烦天气,往返全国各大城市,也会千里黔江一日还吧!在历史与大自然的衍化下,如今的小南海已是融山、水、峡、岛于一体的我国现存颇为完好的古地震遗址风景区,不必再长途跋涉颇费脚力,游玩小南海几日便可还,实在令人感叹。

  我是在细雨中擎着伞去看小南海的。一见面,那伞就被小南海上的游艇替代了。小游艇在海子上“突突突”地撒着欢儿,在和风细雨里转,舱外雨雾轻薄飘渺。海子四周,远山莽莽,近岩苍苍,当年震垮的断崖峭壁和垮塌的岩石叠垒成大坝遗址,老得一声不响卧在那里,像是默默等着给好奇的今人作历史见证。海子面积约三十平方公里,水色与露出水面已被岁月磨砺圆滑的清灰礁石差不多,有浓有淡,显示海子的水位深浅不一。间或探出水面的一小块礁石在提醒我们,水中是港汊纵横的,游船不得忘乎所以,否则触礁倾船,便无缘于茂竹奇石和彼岸人间仙境了。无礁无汊的深水域,有渔船在拉网。微风细雨中的水面上,波澜不惊,水鸟也不惊,拉网的土家渔人更宠辱不惊,似在慢悠悠向游人解说,与当年惊天动地的震声隆隆相比,眼下的小小风雨何足道哉!

  见过风姿绰约的小南海,又见过周边土家族风俗服饰博物馆,再见过颇为现代的婚俗展览馆,更加不敢小觑小南海这方水土了。这里展览着土家族婚俗礼仪介绍和相关服饰,对外来游人的婚礼服务却不亚于北京、上海和广州那里时髦的新花样。所以,一些来这里旅游的虽非新婚夫妇,也不免心血来潮,补拍婚纱照,作为珍藏的纪念。

  最难忘告别小南海时,土家寨子里那场四代同台的渔家歌舞。四四方方的大院子就是舞池,那舞池象征的就是这三十平方公里的小南海。五六条又长又宽的蓝绸条被渔妇们抖动得波翻浪滚,青壮男儿们在翻滚的波浪间一边喊着号子,一边飞网。有了白发和银须的老舵手一边摇橹一边扯嗓唱山歌,年轻漂亮的姑娘们则追波逐浪、载歌载舞。就演出技巧而言,这场歌舞的水准算不上多么高超,可我实在被他们那淳朴投入的认真劲所感动。

  我坐于一户人家的门槛前看这歌舞,一回头见门槛里面躺椅上,有一个少年,脚边卧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我忍不住叫了五六个俗常狗名,那狗半下眼皮都没眨。我问那少年,此狗何名。少年说它叫大灰。我叫了一声大灰,那狗就凑到我身边来。我伸手给它脖子挠痒,它便乖乖把头附在门槛任我挠,甚是乖巧可爱。

  毛毛雨停时,渔家歌舞也结束了。我忙朝门槛里叫了声大灰,那灰狗噌一下的,摇晃着尾巴,来亲我腿送行。我匆匆又给大灰挠了几下脖子,急忙上船。看着送出寨子的男女老少和那只大灰,我忽然想唱支山歌告个别,因为在这里,唯有山歌能表达出我对这片山水炽热的深情。


刊发于2017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12 版大地副刊


(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