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地副刊 | 目光里的松阳

2017-12-13 彭程 人民日报文艺

在这样的地方,适宜于将眼睛想象成一部摄像机。目光的收放,仿佛镜头的伸缩,将不同距离的目标一一捕捉摄录。

此刻,从站立的地方望去,对面几百米开外,是一处宽展的山凹,仿佛张开的臂膀。一幢幢古旧的房屋,沿着山坡的自然形态,由低处往高处,一级级伸延开来。两排相邻的房屋之间,高低落差大约两到三米。而整个建筑群的高度,目测大约在两百米左右。这种层级排列的特点,使得每一排房屋的墙面大部都袒露着,少有遮挡,相互间拼接成了一个层层叠叠巨大的建筑外立面。墙面原本用白粉刷成,但经过数百年风雨剥蚀,大半已经脱落,袒露出黄土的坚实墙体,色调温暖。一排排黑色扣瓦的屋脊,以平行的姿态排列着,分割开这个巨大的土黄色块。黄黑色调的配搭,使画面构图既灵动又凝重。

这是杨家堂村,一个阶梯式古村落。

几个小时后,视野中出现另一个村庄。这次要更远些,是从位于半山腰处的山路旁俯瞰,目标距离当在一千米左右。整个村子三面被山峦紧紧环抱,仿佛端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大朵的白云静静地悬挂在村庄上方,映照着蓝得透亮的天空。距目光最近的地方,是进入村口的小路,旁边有一眼方方正正的水塘,碧绿水面有几只白鹅游弋。目光向右后方向挪移,另一条进村的小路旁,有三棵粗壮茂盛的古松树,一字排开,高高挺立在一片青黑色屋顶之上。

这是酉田村,一个台地式古村落。

如果说上面两处分别是 40 34236 40 13777 0 0 4123 0 0:00:08 0:00:03 0:00:05 4122中观和远观,那么接下来显然应该说到近观了。

这一次视觉盛宴发生在第二天。目光和目标间的距离,骤然间缩短到只有三五米,甚至更少。这是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院落,由前、中、后院及家祠、宗祠、花园等构成。由祖孙三代陆续建造,自清代同治年间开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民国年间完成。雕梁画栋,美不胜收。尤其是分布各处的众多木雕,技艺精湛,令人惊叹。由鸟兽鱼虫、植物花卉衍生出众多题材,喜鹊登梅、灵猴献寿、岁寒三友等等,尽皆栩栩如生,出神入化。

这是黄家大院,一个美轮美奂的古典庄园。

……

令我的目光牢牢羁留的这些场景和画面,属于同一个地方:松阳。浙江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浙西南绵延邈远的群山中。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吟咏的是松阴溪,松阳的母亲河。这条河自西至东贯穿县境,流入瓯江。诗人送友人来松阳任职,在他的想象中,这里江水流溅时发出清越的声响,有着某种鼓乐的音律。这样的诗句,一下子给想象注入了一种悠远浑茫的历史感。的确如此,远在东汉建安年代,这里就设立了松阳县,迄今已经历一千八百年时光。

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大多数时间内,它鲜为人知。这首先是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伴生的贫穷落后等,注定了难以有更多目光投向这里。不过这倒也并非全是坏事,所谓祸福相倚云云。过去漫长的农耕时代,这样的地方容易躲过兵燹战乱。今天,经济建设大潮裹挟一切地域,但偏僻的地方与通衢大邑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因为硬件条件的不足,往往慢上几个节拍,滞后若干年。这种时间差,从好的方面讲,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在发展中的教训,不走或少走弯路,不用交付巨额的“学费”。

松阳印证了这一点。僻远的地理位置,让松阳有幸保存下众多古村落,也保存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使它具有后发优势。

这种优势,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

作为一个生动的比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已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一个外来人,松阳的山水自然,就是一道永远不会撤席的目光的盛宴,只是随着季节和时辰,不断变换着内容。短暂的几天中,感官积攒下了丰富的印象,足够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反复回味。这里,蓝天白云是天空的常态,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倾斜下来,树叶仿佛被擦拭过,熠熠闪光。澄澈清亮的溪水,舒缓而辽阔的茶园,桂花树浓郁的香味,夜晚窗外的蛙声,黎明时分的鸟啼,都让我们一行来自不同大都市的旅行者,有一种超出期待、何其奢侈的感觉。由于水量丰沛,云雾缭绕的景色随时可见,行走山水间,恍惚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长卷中。

更为可贵的是,这巨幅山水之间,保留了一百多座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不乏国家级、省级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些村落散布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县境各处,依据当地地形的不同,呈现为阶梯式、平谷式、傍水式等各种样貌。对于眼睛来说,尽管目标姿态各异,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目不暇接。

每一个村子都体现了与自然的紧密融合,或以青山为倚靠,或以绿水为襟带,或仰接峰巅,或俯瞰幽谷,山环水绕,林木蓊郁。走进村头,或者是一道溪流,自山上淌流下来的溪水汩汩有声,清澈见底;或者有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树,甚至几棵合抱,伸展的树冠遮住了一大片地面。再向里面走,村中巷弄弯曲幽深,脚步在块石和卵石铺就的小径上敲打出声韵,石径的边沿和墙脚交界处,覆盖了一层湿滑的绿苔。

从外观看,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浙闽徽三地的风格,夯土的泥墙立面,拱形屋顶上的青瓦,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多已漶漫残缺,诉说着岁月沧桑。推开一扇老旧的门板走进老宅,廊道曲折,天井萦回,地面的方砖大半已经龟裂,纹路纷乱。瓦檐下,窗棂旁,屋梁侧,柱础上,到处可见石雕、木雕或彩绘,内容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或传统典籍,八仙过海、麒麟献瑞、松下问童子、鲤鱼跳龙门……笔法精致、细腻、生动,有祝祷的寓意,有教化的作用,本身也是精美的艺术品。

村子里巷弄纵横交织,幽深曲折。错落的老宅之间,分布着宗祠、庙宇、米碓、水井、水槽、神龛、晒谷坛……一些在别处早已经消亡的农业时代的典型建筑和器具,这里却完好地保留着,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耋老者,以从容安详的姿态,淡然地面对外界的纷乱扰攘、兴衰更替。

九月下旬的江南,仍然十分炎热,走不多久就一身汗。快速是天然不适合这里的,需要放慢脚步,放松呼吸,让目光缓缓摩挲视野中的一切,一如时光亘古以来在此处缓缓流淌。坐在百年香樟树的浓荫下,喝一杯用多种草药配制的当地传统的“端午茶”,听着松风时作,溪水潺潺,有一种沁入骨髓般的深长惬意。

这些老屋旧宅及附属的各种建筑所构成的村落,堪称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群完好保存的样本。而建筑从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为具象化的存在。无论是一座屋宇,一进院落,还是一口藻井,一扇窗棂,整体和局部,大处和细节,处处都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

但它们显然并非是独独属于审美的,虽然目光最初感知到的正是这一点。在美的种种样貌形态背后,它们还有着更为丰厚的蕴含,承载十分广阔的功能。譬如“耕读传家”,是数千年的农耕社会所尊崇敬奉的价值,一代代地被传承着。这几个字被刻写在无数古宅老院的匾额上,如果是以对联样式张贴镌刻于楹柱上,就扩展成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每天进出门口时,抬眼所见都是这些字句,耳濡目染中,如何不受到熏陶?传统文化价值观就是以这样具体可感的方式,渗融进了一代代人的灵魂。前面写到的杨家堂村,一个只有三百来人的小村子,是明代开国第一文臣宋濂后裔聚居地,文风昌盛,绵延不衰,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的教授级别的专家学者就有五十多人,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

正因为如此,松阳享有“最后的江南秘境”“古典中国的完美标本”的美誉,在典籍文献之外,为祖先们数千年来所栖身的家园,为一种悠久而充满魅力的生活方式,保留下鲜活生动、具体可感的形态样貌。

现代化浪潮席卷之处,一应城市乡村都无所逃遁。目光所及,几乎到处都是所谓标准化、时尚化因而也是高度雷同化的环境和生活。喧嚣和躁动,忙乱和焦虑,速度和效益……织就一张无形巨网,让人们灵性窒息,疲惫不堪。相形之下,这里幽静古雅的氛围,舒缓从容的节奏,便愈发显得可贵。仿佛是上天的特意安排,在遥远宁静的群山之间,安放一种美好,为了让人们真切地领悟,什么才是诗意的生存。

而这里的人们,也的确没有辜负上苍的这一种厚意。

记忆闪回。抵达松阳县城的第一天,晚饭后,我们一行走到老城区的西屏街上。这是一条明清老街,长约两公里,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当年的样子,青石板的街路两旁,鳞次栉比排列着下店上宅式的二层木结构店铺,有铁匠铺、金银铺、炭烛铺、锡箔铺、草药店、裁缝铺、棕床店、剃头店、制秤店、拉面店、酥饼店……不下几十家店铺,堪称是一个古老集市的完整标本。单单是一个铁匠铺,就摆放着菜刀、镰刀、柴刀、刨刀、锅铲、锄头、斧头、镐头等等铁器,很多都是我告别在农村生活的童年后再也没有看到过的。盯着这些器物,仿佛看到了一条时光的纽带,绾结起漫长的岁月。

这样的老街,在不少城市中,或者被拆除,或者把原来的住户迁走,经过一番修葺变成旅游参观的项目,居住生活的功能却被剥离。松阳的做法完全不同。当地政府秉持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不但让老街的原住民安心住下去,也鼓励来此赁房做生意的商人以店为家。在保持老街的空间风貌及建筑外立面传统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的设施改建,大大提升居住舒适度。房子住了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气息。传统生活方式的浓郁气息,也就十分自然地氤氲弥漫开来。

随后几天的行旅中,所见所闻,无不在增强和深化这种感受。它们尤其体现在数十个传统村落的再造上。从政府主导的“拯救老屋行动”,“田园松阳”计划,到民间自发的各种行动,都强调对古村落保护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通过政策扶持,让原住户将老旧的房屋改建成对外营业的民宿,通过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方式,充分展现松阳的山水人文之美。

譬如四都乡平田村。从这个位于半山腰处的村子向四处眺望,目光被几座舒缓绵亘的山峰遮挡。一位经商致富的本地人,向村民租了二十八幢老屋,在政府支持下,请来清华、哈佛的专家进行设计,改建成不同档次的民宿,因为品位不俗,知名度迅速提高,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其中一处名为“云上平田”的多功能综合民宿项目,让我们大开眼界。这里有茶吧、咖啡吧,坐在宽敞的露台上,可以远望峰峦之上云起云落,近观飞鸟从树梢间一掠而过;一间农耕展览馆,陈列着各种农具,让人恍若回到在田野间奔跑追逐的童年时光;一间艺术家工作室,可以体验蜡染丝绸围巾的制作过程;一间多功能会议室,摆放着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伴随着大屏幕上播放出的自拍影像,一位朴实开朗、充满活力的姑娘,介绍她如何辞去杭州的工作,来这里创业,见证从耕耘到收获的整个艰辛而又快乐的过程。

重要的是这里保存了乡间生活的原味。房屋的梁架门窗廊道,都依照原来的格局走向进行改建;木器未经油漆,袒露着天然的色泽和纹路。在各层的房间里,从不同方位的每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一帧画面:一堵斑驳的老墙,一个逼仄的天井,一池静谧的绿水,一株葳蕤的芭蕉,一片亮蓝的天空,一抹绵延的青黛色峰峦……

置身这样的地方,不由得会想到那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目光作证。在松阳大地上,这是一个生动确凿的事实。



水彩插画:王芬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