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艺坛走笔 | 老活亦可新做

2018-02-11 李 晨 人民日报文艺

        近些年,每当春节临近,各地书协皆会组织广大书法家走进乡镇、部队、社区、厂企,举行“送万福进万家”等志愿服务公益活动,通过送“福”字、写春联,为社会各界献上艺术馨香、送上新年美好祝愿,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在“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品牌项目已成为常规迎春活动的当下,从社会效益来看,这项坚持十余年红火的“老活”,在某些方面多少已呈现疲软状态。如何使这项惠民举措进一步焕发活力,已成为当前各界书协着重思考的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新年的重要习俗,绵延千年有余。春联,既讲究文辞的对仗工整、简洁精巧之美,又重文辞所抒发的美好形象和美好愿望之寓意,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无数文人墨客曾留下无数耳熟能详、经久传诵的妙联。时至今日,虽然春联的生产方式有所改变,但国人对春联的喜爱如旧。当下,在各界书法家的积极参与下,“带副春联回家过年”,已成为文化惠民举措促成的群众期盼——书法家创作的春联,与机械印刷春联意义、价值大不同。既承延春联文化,又让群众领略书法之美,这类文化惠民举措无疑一举两得。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容易在一种习以为常的惯性中走向平庸。随着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持续推进,由于缺乏形式创新、传播方式创新、受众人群分析等原因,与送“福”字、写春联相关的此类惠民活动很容易落入“一写一赠”的套路,仅仅表现了书写春联的形式,忽略了春联背后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文化惠民的实际作用得不到发挥——受赠群众更多关注作品的市场价值,忽视书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春联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因此,很多人收到春联也不问所以,或将其带回家贴在门上图个喜庆;或将其当做名家之作收藏起来。有的人甚至上下联分不清楚,春联贴反了的情况并不少见。其结果是创作者与受赠者、受赠者与文化之间依然是一种断裂的存在,文化未能通过春联这道媒介起到真正惠民之作用。长此以往,送“福”字、写春联很容易成为一种意义枯燥的“狂欢”。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文化系统、文联系统一些组织者已经认识到此类活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思考如何从内到外、从形式到内容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其中,上海市文联、普陀区委宣传部主办的“2018上海春联大会”对此做出探索,令人耳目一新,近期登上众多纸媒头条,予人思考。

  “老活新做”新在观念。为跳出形式单调的窠臼,扩大活动的文化传播力,“2018上海春联大会”借鉴近年来引发社会关注热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传播新方式,将春联文化与书法文化以节目形式有机融合在一起,运用跨界思维、新媒体手段,通过做加法,如“书法+音乐”“书法+剧场”,使活动产生很多新奇的“通感”,给受众带来不同的体验。同时,“2018上海春联大会”融合了征联、学联、写联、送联以及多台演出节目,并通过网络等进行全程直播,使这项活动通过文化汇演,深入阐释春联的文化内涵以及书法艺术之美。

  “老活新做”新在策划。为将创作者与受赠者连接起来,活动一手牵住书坛“大咖”,一手牵住大众,既避免落入俗套,又拒绝有阳春白雪的距离感。一方面,春联大会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凸显对文化、对艺术创造的尊重。与以往书法家小规模散点式走街串巷送春联不同,“2018上海春联大会”选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百位书法家身着红色唐装,一同提笔挥毫,书写春联,营造出浓浓的仪式感。同时,活动方集合现场700余位观众一同观看,在全场观众及网络在线观众的共同见证下,一起感受独特的书法艺术如何与独特的春联文化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活动方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受赠群体,并强化其参与度——除了到场观众和工作人员皆能领到一副由上海书法名家书写的春联,书法家着重向劳模代表、外国友人、来沪务工者等群体代表,赠送装裱精美的春联卷轴。同时,老书家与小书家互赠“福”字、外国友人在小书家的指导下书写“福”字等环节的加入,既强化了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又在继承传统人文精神的同时很好地凸显书法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整场活动可谓高潮迭起,充满浓郁的中国风。

  “老活新做”新在内容。为使春联文化真正成为全民文化,“2018上海春联大会”还推出了“前传”——“戊戌贺春”海内外春联大征集活动,很好弥补了写联与读联脱节的问题。征联活动针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国外参赛选手,共收到海内外稿件五千余件。获奖作品围绕辞旧迎新,把握新春气息,以新颖的创意,体现新时代精神和民俗特色,充分展示了人民生活风貌。同时,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春联文化,喜爱书法艺术,活动还特别设置了竞赛环节,上海3所中学代表队现场比拼春联知识,积极传承传统艺术和民俗中的民族文化基因。

  任何一项文化活动,其意义都在于充分发挥其文化和社会价值,泽润大众的心田。这要求文化工作者、组织者不能固步自封、落于窠臼,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中增强活动的文化传播力,放大其文化意义,使传统节俗文化在今天真正开启新价值、新风尚。

刊登于《人民日报》2018年2月11日12版美术副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