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鸡犬丰年如闹市

2018-02-15 华 胥 人民日报文艺



鸡犬丰年如闹市

华  胥


图①为清代宫廷团扇。

图②为辽宁省博物馆“清宫散佚书画国宝特展”书画。

图③为清代宫廷鼻烟壶。


在故宫博物院浩如烟海的历代文物收藏中,不乏狗的形象。从拙朴生动的汉唐陶狗到小巧精工的宋明玉犬,从《搜山图》中拿妖捉怪的神勇细犬到清宫老照片里末代皇帝身边的纯种德国牧羊犬……2018恰逢农历戊戌年,生肖狗。在这辞旧迎新之际,何不进宫一游,在紫禁城中探寻它们的身影和印迹?


狗与人,恩怨褒贬,真是剪不断、理还乱。隋唐之间的经学家孔颖达注《仪礼》时,从功能出发将狗分为三类: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于庖厨。故宫收藏的汉代陶制明器和画像石,对这三类狗或多或少皆有表现。


一是或立或卧的陶质守御之犬,原本多与陶楼院落相配。立者神情机警,甚至引颈吠叫。卧者松弛闲适,或可视为对家宅安宁的侧面表现。二是塑造为疾行奔逐状的陶质田猎之犬,多体态劲健,寓动于静。三则是食用之犬。表现庖厨场景的东汉画像石,往往会有屠宰后的犬只与鸡鸭鱼羊同悬架上的画面。慈宁宫西庑的雕塑馆画像石展厅里,有一件表现庖厨场景的画像石在展。画中人物生火做饭,各自忙碌,其间就蹲着一只小狗。还好,它可能只是出于好奇而闯入厨房,一番懵懂游逛之后还能安然“飘过”,不必让今天的爱狗人士为过于直接的画面而揪心了。


▲ 陶黄釉狗 东汉 故宫博物院藏

(摄影:金悦平)

▲ 铜天狗脊兽 清代 避暑山庄博物馆藏


“鸡犬丰年如闹市”“直驱鸡犬入桃花”,在某种程度上,鸡鸣犬吠已成传统农业社会生活安定的象征。在表现乡野风俗、田园生活的历代绘画中,守御之犬也成为一种符号,时隐时现。擅长风俗画的北宋宫廷画家李嵩有多件表现乡村生活的《货郎图》手卷、册页传世。故宫所藏的一卷,不但以炫技般细密灵动的线条将货郎身佩担挑的诸多货物一一画出,在闻声前往的村妇婴孩身后,还不忘刻画跟随而至的母狗和乳狗,将货郎来到乡村如同节日般的热闹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与之相仿,北宋王居正的农家风俗画《纺车图》卷中,也在认真劳作的婆媳二人之间,画上了一条被纺线吸引而不知该跑向哪边的小狗。


而如果细看一些并不以风俗为题的山水画卷轴,可能也会发现狗的身影。譬如元人钱选的《山居图》卷,在画面中央浓荫掩映的茅舍外,简笔勾画的一条小狗,或许为了迎接主人归来,跑出篱笆,却也不走太远。又如元四家之一王 50 31809 50 15952 0 0 10217 0 0:00:03 0:00:01 0:00:02 10212的《夏山高隐图》轴,繁笔细皴的峰峦林木动人心魄,而角落里两处幽居前的小狗,应该也会使数百年时空相隔的观画者与画家会心于远。


而田猎之犬,在胡风浸润的唐代狩猎俑上亦以新的面貌出现。譬如两件三彩骑马狩猎俑,其一表现高鼻深目的胡人骑手身后,经过训练的猎犬安坐于马背之上,其一则是粟特人面貌的骑手将猎犬揽于怀中。至于猎人在发现猎物后如何放犬追逐,明人马征《猎骑图》卷恰好给出答案。


最负盛名的画中猎犬,当属收入《名笔集胜册》的北宋宫廷画家李迪的《犬图》页。虽然画院中人皆以非凡的观察力和写实功底著称,但《宣和画谱》却仍有“近人之物,最为难工”之叹。的确,若要将真实存在而又常见的犬羊狸猫画得逼真,远比凭空塑造的鬼神更难。因此,李迪在尺幅之间,以如此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嗅地而行的猎犬,生动不板滞,实为难得。

▲ 黑白玉巧作童子戏犬 清代 首都博物馆藏

▲ 内蒙古包头刘静兰剪纸“狮子狗” 民俗作品

中国美术馆藏


而数百年之后,西方传教士画家的到来,则为清代宫廷绘画包括走兽题材绘画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写实面貌。在帝王敕命之下,他们不但为战事胜利绘制纪念性的大型画作,也为各方进献的珍禽异兽写真留影,从另一个角度佐证“十全武功”、帝王伟业。据清宫内务府活计档记载,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乾隆年间曾奉敕命“画十俊大狗十张”,就是现藏台北故宫的《十骏犬图》轴。而在此套大幅立轴基础上缩小绘制的册页,除了史料中有记载、实物却早已无存的郎世宁手笔之外,还有一套波西米亚画家艾启蒙绘制的版本,幸运地留存于紫禁城。与郎氏画轴相较,除一幅或因配套错乱而完全不同外,其余九开中的犬只与画轴中的几无二致。而笔下造型往往失于呆板的艾启蒙,在这套《十骏犬图》册中却有着高水平的发挥。画中犬只不但笔墨精微,造型姿态也生动自然。而作为背景的坡石花木,则均由中国宫廷画家以传统笔法添补,体现出清代宫廷画作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特征。


岁月流转,备受人们喜爱的狗在发挥原有的实用功能之外,越来越多地扮演起专供玩赏的宠物角色。传为中唐画家周昉手笔、实属晚唐五代画风的《簪花仕女图》卷,堪称清宫散佚书画中最为知名的一件。画中黑白花色的长毛小犬,在仕女引逗下追逐跳扑,反映的可能正是唐代宫廷康国狷子的风靡情状。而时至清末,宫廷更是大量养犬。不但留下慈禧、溥仪等皇族携狗而拍的老照片,就连团扇、鼻烟壶等日常器用上也都可见北京犬的娇小身影。而宋元明清形态各异的瓷犬、玉犬,在造型上与汉晋陶狗或有渊源,但不论所表现的是瘦削挺拔的猎犬,还是小巧灵动的观赏犬,反映的都是当时的人们对犬的赏玩之风、喜爱之情。


▲ 清代宫廷鼻烟壶


明清宫廷为帝后田猎赏玩而饲养犬只的旧迹早已无处可寻。今天,博物院西南角的南薰殿院落却时有犬吠传出来。这正是故宫博物院在现代化安保设施之外建立的一支特殊安保队伍——故宫警犬队。狗,不仅在故宫收藏的历代文物中留下身影,也在继续为博物院的安全保卫作出贡献。


(原文刊载于2月15日人民日报副刊8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