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赵季平:创造当代中国的黄钟大吕

2018-03-23 赵季平 人民日报文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11eq9fa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创造当代中国的黄钟大吕

今天这个年纪再看父亲的画,既感动又亲切。父亲赵望云是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画改革开宗立派的画家,他的作品面向大众,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父亲的这条路深深影响了我。我的音乐就是父亲艺术观和美学观的延续。


1970年,我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母亲让我和父亲说一声。那时,他正在地里摘棉花,我说:“爹,我毕业了,分得不好,让我去戏曲团体。”父亲说:“好事。你在学校学的都是西洋理论,真想写出好东西,就得到民间去,那是宝库,要老老实实在民间学。”父亲的话深深植根在我心里,我在戏曲团体一待就是21年,秦腔、老腔、碗碗腔……我得以深入地研究民间音乐。加上童年时期父亲就经常带我看京剧、豫剧,与大艺术家往来,可以说,我一直被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滋养着。


几十年来,我在父亲指引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开阔。我在山里采风,有些当地人认出我,还说出一些我作品的名字,这让我很感动。创作者只有和老百姓平视,身入心入情入,作品才能被老百姓喜欢。在此基础上,作品还要有技术含量,能体现创作者的艺术主张,进而和世界对话。也就是说,要用中国音乐的母语写出老百姓喜欢的音乐,同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电影《黄土地》插曲《女儿歌》今天已经被当成民歌传唱,它来自民间又回到人民中间去,同时被写入专业院校教材、唱出国门,这充分说明“人民性”的力量。


象牙塔里的专业锤炼固然重要,但依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切身感悟中国这片土地最打动你的东西。那是一种爱,一种深情。我出生在甘肃平凉,自打满月就一直生活在大西北。我喜欢那片土地的广袤、大气、苍凉,更感受到那片土地的深沉和温暖。我常常和学生们说,只有爱自己的文化,才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爱的前提是去了解、去研究。我也常常和同样从事音乐创作的儿子说,你爷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坐着牛车采风,风餐露宿,一走就是半年,能吃这样的苦,是一种信仰,是对祖国深深的爱。到我这里也是这样,父亲用的是画笔,我用的是音符。出去采风,除了听音乐,我还会留心观察当地人的吃穿住用行。一旦开始创作,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就都体现出来了,这是对日常积累的化用。


艺术家不仅要继承传统,更要创造出触动今人情思的新作,不图一时热闹。电影《红高粱》里有一段音乐,我用36支唢呐模拟人声呐喊,唢呐声背后又有笙,采用了在当时被视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音块写法,效果非常强烈。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刚刚掀起的年代,这段音乐恰恰直接体现了那时中国人内心的激情。


很多人评价我的作品民族性强,我写电影《秦颂》音乐用编钟、写《菊豆》用埙、写《红高粱》用唢呐。使用民族乐器是表象,最关键是既要有传统艺术思维,又能通过配器把神韵表现出来。就像国画重在留白、韵律,油画重在色彩、透视,中国音乐独有的气韵是最重要的。


这种音乐的人民性、民族性同时也是世界性的。音乐语言不同、音乐形象的人生际遇不同,人性、人心是相通的。我深信只要作品是从自己心底流淌出来的,音乐结构和技术是很严谨的,作品就会打动人。室内乐《关山月》取名自唐代词牌,我受唐三彩乐俑启发,以此为题表现丝绸之路的沧桑风云。这部作品和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大提琴是游吟诗人,又具有跳跃性,能够叠化画面和思考。《关山月》美国首演后在全球巡演,很受欢迎。《第二琵琶协奏曲》是悉尼交响乐团委约作品,和琵琶演奏家吴蛮合作。协奏曲这一音乐形式是西方观众很熟悉的,但是琵琶协奏曲让他们感受到完全不同的画面和色彩,很中国。


这次来北京开会之前,我刚刚把电影《大话西游》里《芦苇荡的咏叹》改写成二胡与弦乐组合,更多的创作计划还在等着我实现。家中兄妹们做美术的多,只有我在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当一名音乐家,冥冥中有一种使命感。伴随人生阅历增长,这种使命感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创造中国自己的黄钟大吕。我相信经过几代人努力,中国音乐将在世界音乐之林中获得应有地位,为人类音乐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徐馨采访整理)  


赵季平,作曲家、教授,1945年生于甘肃平凉。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品:《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和平颂》、大提琴协奏曲《庄周梦》、交响诗《霸王别姬》、舞剧《大漠孤烟直》、室内乐《关山月》等。先后为电影《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梅兰芳》《孔子》、电视剧《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创作音乐。获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作品大奖”,多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飞天奖”突出贡献奖,等等。


小贴士


赵季平之父赵望云(1906—1977)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
平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面向生活,画风质朴浑厚,骨高气雄,以人物、山水著称。其创作内容十分广泛:农民、工人、各少数民族的劳动生活、农村的田园风光、塞外的辽阔草原、终年积雪的祁连山、风沙弥漫的弋壁滩、三门峡水利工程、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南海之滨、西北高原……凡是他足迹所到之处,都保留有他反映祖国风貌的佳作。


赵望云《深入祁连山》,纸本设色,1954年

赵望云《埃及写生·河畔风景》,1956年


赵望云的写生,早年多画人物,后来逐渐以山水为主。但是他画山水也是旨在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他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与人物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他很少画纯风景性质的山水画,更不画闲情逸致的骚人雅士和达官仕女。他认为“一切快乐都是劳苦换得,风景的优美,亦多因为人的活动 ”。所以他能根据不同的题材、环境、运用娴熟的多变的表现方法来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物象。


赵望云《雪天驮运》,纸本设色,1954年

赵望云《祁连山写生》,1962年


赵望云除了在现代山水、人物画方面取得成就之外,对于家畜动物的描绘也有新的创造。特别是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所以解放前人们送给他一个雅号--“赵望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