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想在朋友圈假装自律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槽值 Author 槽值小妹

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槽值”(ID:caozhi163)


讲个恐怖笑话:2019 年已经过去一半了。


但还有个更恐怖的:


回看年初在朋友圈分享的 flag,已经惨兮兮倒下一片。


所以才知道,生活和时间是会对你这种小可爱“下死手”的。


健美的人还是健美,自律的人依旧自律,你还是你。



“间歇性自虐”明明也算在努力,但怎么总是事与愿违?



沉迷“伪自律”

是因为不知自己要什么


“新的一年,新的自己!希望 2019 年对我好一点!”


在朋友圈见证一个个 flag 倒下的过程,已经成了现代人的一大趣事。


1 月 1 日,新年计划:每天学 30 分钟英语,一周看一本书,多充电。


1 月 2 日,第一天上班。下班到家已经晚上 8 点了,先下载一堆英语学习软件,上购物网站买一些想看的书,干完这些后就觉得很累了,那不如第二天再学再看吧。


1 月 3 日,加班回家,上班已经很累了,不如明天再学吧。


……


几个星期、几个月过去,手机建议你卸载掉“ xx 英语” APP,因为已经太长时间没点开;


买的书堆在角落已经积灰了,有些可能连塑封都还没拆。



看见夸明星自律、身材好的文章,非常羡慕,马上发朋友圈:


“我决定了,以后每天运动!不喝奶茶!”


结果,疯狂购买一堆运动装备,办好健身卡,前几天还兴致勃勃,过了几天:


“今天下雨了,不想出门,不去了吧,反正已经去了好几天了。”


“今天吃得不多,可以不锻炼了。”



人们都说“自律”太难。


但似乎没人真正注意,坚持不下来,很多时候是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看到朋友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和外国友人交朋友,所以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那样;


看到身材很好的明星,似乎都已经看到了自己拥有马甲线的模样……


很多人的立 flag 其实是种跟风。周围的人都在说,要早睡早起、要少喝奶茶、要健身、要多看书……


对人生有好处的事情,你都想获得。


所以人们也将这些事,美其名曰“目标”。



斯坦福大学的 Kelly McGonigal 在《自控力》中写:


人们都有“虚假希望综合征”——我们会为想象中的美好未来感到快乐。


目标越宏大,期望值就越高


想象一时爽,去实践时却发现,事情不如预期。如果长时间达不成目标,人们会产生挫败感;


之后,不断怀疑自我,在恐慌中彻底放弃。


这种坚持,本就是”伪自律“。


恶性循环起来,大家就都就成了“积极废人”



忍受痛苦,比解决问题容易多了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里面好像总住着两个小人:


一个任意妄为、及时行乐;


一个克服冲动、深谋远虑。


这两个“小人”,决定了一个人的自控力。


1848 年,美国的铁路工人菲尼斯在工地遭遇意外。


他在一次爆炸中被飞来的钢筋击中,刺穿了头颅。


万幸,他活了下来,数月后就伤愈。但人们发现菲尼斯的性情发生了 180 度转变。


之前的他彬彬有礼、安静、意志力顽强,人们都特别尊敬和喜欢他;


痊愈后的他暴躁易怒、毫无耐心,稍有不顺就破口大骂,完全不会控制自己。


菲尼斯大脑的“前额皮质”区域受损了——这个区域主要控制人体的运动和自制力。


它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控制“我要做的事”、“我不能做的事”以及“我的长远目标”。


这三块区域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让我们拥有自控力。


菲尼斯丧失的这种能力,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经过长期进化后才得到的“礼物”。



又是什么让“自律”这件事变得如此艰难?


很残酷、也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罪恶感”不一定催人奋进。


很多“自以为是”的努力,并没有积极作用。


小时候,父母、老师、长辈,都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错了就有惩罚。


惩罚让人成长,也让人有了面对未知生活的安全感。


长大后,很多人惯性地成了自己的“监护人”,同时还把自己当成孩子——他们把表面形式做到位,时刻反思忏悔,却在生活中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美国两所高校的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心理学研究,记录 144 个人的饮酒情况。


研究显示,前一晚喝了太多酒的人,更容易出现头痛、恶心、疲惫的不良感觉。


这些感觉并不全部来自宿醉,还有对前一晚放纵的羞愧和后悔。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种罪恶感会让他们觉得已经破坏对自己的期待,于是在当晚喝更多的酒,从而恶性循环。


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那又如何’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破罐破摔。



同理,减肥时多吃了一口高热量食物,沮丧和懊悔让人安慰自己“既然已经吃了,计划已经破坏,再吃一口也没什么”。


整个计划的落空,是一瞬间就能看到反应的。比起十天半个月后才能见到的身体变化,当然是先解决当下的不开心比较要紧。


人们对“更好的自己”急于求成,所以很容易对自己“屈服于诱惑”产生愧疚;


却也无法掌控自己,为了排解愧疚而产生新的放纵欲望。


导演徐峥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对 30 岁时自己的懒惰后悔:


“人都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没当回事儿。


因为人活在一个痛苦里面比他解决问题要容易,非要病到需要做手术不可。


吃药多苦啊,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敢。


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致力于不停地解决问题,直接面对你人生当中的各种困惑,到了中年其实就好一些,他就能悟到或者说休息得更早一些。”


比起豪言壮语,没跳出痛苦的怪圈,其实就是一种不自知的懒惰。



用适合你的方式,对自己再狠一点


身边有位同事,对生活的计划很多:


学语言,学乐器,学画画……最开始也是说干就干,精力满满,每天都花了很多时间在自己的新计划上努力。


然而最短一个星期,最长半个月,这位斗志昂扬的同事就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模式。


问她为什么不坚持,她自己也很疑惑:


“我也想不清楚,刚开始自己恨不得每天早起两个小时来学习,可后来,心里面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而且白天做其他事情的效率也在下降。


最后,看到过去喜欢的那些事,心里却是种厌恶的感觉。”



如果把人原有的生活比作一个有机体,那给自己定下的自律计划就是无端插入的“异物”。


在无法让它成为你原有生活的一部分之前,人都需要分配出多余的精力甚至毅力去处理它,协调它和原有生活之间的矛盾。


有人会说,既然这样,那加强我的意志力就好了?


人的自律能力也是有限的。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 Roy Baumeister 教授做过一个实验,让被试者们靠意志力拒绝甜食、抑制愤怒、把手浸入冰水里。


通过长达数年的研究,他发现无论被试者被安排了怎样的任务,他们的自控力总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逝。


毅力就像肌肉,过度使用只会导致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甚至消耗身体的能量。



自律的终极目的,是让优秀变成习惯。


顺理成章做出的事,又怎会觉得没有额外的精力完成?


做好一件事很重要,把有限的意志力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十分关键。


心理学上有一个“五秒钟原理”,意思是说,当你有了想法,就要在 5 秒钟内开始行动。


所以趁现在,对自己“狠”一点。


当自律成了习惯,所谓的 flag ,就是锦上添花,不是负担。


那些一直对自己“心狠手辣”的人,经过了长时间的捶打和考验,承受能力必定也升级到了另一层次。


2019上半年的 flag 倒了没关系,年中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扶起新的 flag !


*【槽值】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

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勾搭:

zhangyuewx1995

请务必注明:

「姓名 + 公司 + 合作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